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睛”心呵护: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协同护理
老年模式

“睛”心呵护: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协同护理

曹杨 眉山市康复医院
2025年10月22日 26页 1379 海报 复制链接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全球每10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人合并白内障,且发病年龄比非糖尿病患者提前10—15年。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并非“一刀了之”,术后易出现感染、黄斑水肿、视网膜病变加速等并发症。如何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协同护理,实现“手术成功+长期视力稳定”的双重目标?

一、术前精准评估:筑牢手术安全基石

糖尿病患者术前需接受“三维评估”。首先是血糖控制评估——空腹血糖需稳定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若血糖波动过大,需提前2—4周调整降糖方案,避免术中高血糖引发的出血风险或低血糖导致的意识障碍。其次是眼部状况评估,通过裂隙灯检查晶状体混浊程度、眼底照相排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结构。若存在活动性DR或黄斑水肿,需先进行眼底激光治疗或抗VEGF药物注射,稳定眼底状况后再行手术。最后是全身状况评估,包括心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筛查等,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

二、血糖动态管理:贯穿手术全程的“生命线”

手术当天需建立“血糖监测—胰岛素调整—应急处理”的闭环管理。术前2小时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避免术中低血糖。手术室配备快速血糖仪,每30分钟监测一次血糖,根据实时数据调整胰岛素泵输注速率。术中若血糖<3.9mmol/L,立即口服葡萄糖溶液或静脉推注25%葡萄糖液;若血糖>13.9mmol/L,则追加胰岛素剂量并加强监测。术后24小时是血糖波动高峰期,需每2小时测血糖直至稳定,同时警惕“黎明现象”(清晨血糖升高)和“苏木杰现象”(夜间低血糖后反弹高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手术技术优化:微创与精准的双重保障

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需采用“微创化+精准化”技术。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可精准完成角膜切口、晶状体前囊膜切开及晶状体碎核,减少超声能量使用,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和黄斑水肿风险。人工晶状体(IOL)选择需考虑患者眼底状况——若存在DR,优先选用非球面单焦点IOL以减少光散射;若需矫正散光,可选用Toric IOL。手术中需严格控制眼压,避免因眼压骤升导致视网膜血管痉挛,同时使用粘弹剂保护角膜内皮和视网膜。

四、术后协同护理:从“伤口愈合”到“视力重建”

术后护理需遵循“三防三促”原则。防感染是首位,术后1周每日监测体温、眼部分泌物,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避免游泳、化妆等易污染行为。防出血需避免剧烈运动、揉眼,保持头部高位睡眠。防炎症需规范使用激素类滴眼液,同时监测眼压,预防激素性青光眼。促进愈合方面,需均衡饮食补充蛋白质、维生素C,促进角膜切口修复;每日热敷15分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定期复查OCT监测黄斑厚度,早期发现黄斑水肿并予以及时治疗。

五、多学科协作:构建“眼—糖—肾”三位一体防护网

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需内分泌科、眼科、肾内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协同。内分泌科负责围手术期血糖调控,眼科主导手术及术后眼部管理,肾内科监测肾功能及药物代谢,营养科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这种“团队医疗”模式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显示,多学科协作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比常规护理组低40%,视力恢复速度提升30%。特别对于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需调整造影剂使用量,避免加重肾损伤;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谱,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结语

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是“精细技术+精准护理”的完美结合。从术前的血糖管控与眼部评估,到术中的微创技术与多学科协作,再到术后的炎症控制与长期随访,每一步都需以患者为中心,构建“手术成功+视力稳定”的双重保障。在这个“快节奏”的医疗时代,这种“慢护理”的智慧,正是守护糖尿病患者“睛”彩人生的关键。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白内障手术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