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恢复期,咳嗽痰多该用什么康复手法辅助排痰?
在肺炎的恢复过程中,咳嗽痰多是常见症状。过多的痰液若不能及时排出,不仅会加重咳嗽,还可能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影响肺部功能的恢复。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实用的康复手法来辅助排痰。
物理排痰手法
1.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部不同部位的痰液流向大气道,便于咳出。
• 上叶引流:若痰液积聚在上叶,可让患者取坐位,身体稍向前倾,头微微低下。这样的姿势有助于上叶的痰液顺着支气管流向主气道。每次保持这个体位10 - 15分钟,每天可进行2 - 3次。
• 中叶和舌叶引流:患者需侧卧,患侧在上,床脚可抬高30厘米左右。通过这种倾斜的体位,中叶和舌叶的痰液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中间气道移动。同样每次维持15 - 20分钟,每日2 - 3次。
• 下叶引流:让患者俯卧位,腹部垫一个软枕,使头低脚高。这种姿势能有效促进下叶痰液排出。每次进行15 - 20分钟,每天进行2 - 3次。
• 注意事项:在进行体位引流时,尽量在餐前进行,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同时,饭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体位引流,以免引起呕吐;ICP>20mmHg时,不宜进行头低脚高位体位引流。
2.胸部叩击
胸部叩击是通过有节奏的叩击胸部,使附着在支气管壁上的痰液松动脱落。
• 准备工作:操作者双手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呈空心状。
• 叩击方法:从患者肺部的边缘开始,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击。力度要适中,以患者能耐受且不感到疼痛为宜。叩击的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0 - 180次。每次叩击时间为5 - 10分钟,每天可进行2 - 3次。
• 注意事项:叩击时要避开乳房、心脏、脊柱等部位。对于有肋骨骨折、咯血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胸部叩击。
3.胸部震颤
胸部震颤是在叩击后,进一步促进痰液移动的手法。
• 操作方法:操作者双手紧贴患者胸壁,在患者呼气时,用手掌施加一定压力并进行快速、微小的震动。每个部位震颤持续5 - 10秒,然后移动到下一个部位,重复操作。
4.ACBT技术
ACBT(主动循环呼吸技术)是一种促进排痰的呼吸训练方法。
• 准备工作:一般选有靠背的椅子,或让卧床患者摇高床头45°-60°,使患者放松舒适。
• 分三个阶段:先进行呼吸控制(缓慢平静呼吸),再做胸廓扩张运动(深吸气后屏气2-3秒再缓慢呼气),最后用力呼气技术(哈气动作排痰)。每次循环3-4组,能有效松动痰液,改善肺通气。
• 注意事项:严重低氧血症、急性心梗禁止使用,避免在空腹或饱餐后立即操作,用力呼气技术时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过久,防止发生头晕。
有效咳嗽训练
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排出痰液。
• 姿势: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双脚着地,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一个枕头或抱枕,以固定胸部。
• 步骤:先进行3 - 4次深呼吸,吸气时尽量使腹部隆起,呼气时缓慢收缩腹部。然后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 - 5秒,接着用力咳嗽2 - 3次。咳嗽时要收缩腹部,利用腹肌的力量将痰液咳出,每次练习可进行5 - 10组,每天进行3 - 4次。
其他辅助排痰方法
高频胸壁震动排痰
高频胸壁震动排痰是利用仪器产生高频震动,通过胸壁传导至肺部,松动痰液并促进排出的物理排痰法。
适用于痰液黏稠、排痰困难者,操作时将震动器置于胸壁,频率10-25Hz,每次10-15分钟,每日2-4次,需避开胸骨、脊柱等部位,过程中观察患者耐受度,配合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效果更佳。
• 注意事项:震动部位要避开乳房、心脏、脊柱等部位。对于有肋骨骨折、咯血、为控制的气胸、急性心梗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胸壁震动排痰。
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是将药物或生理盐水转化为微小的雾滴,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起到湿润气道、稀释痰液的作用,常用的雾化药物有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
• 操作方法:患者可使用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每次雾化时间为15 - 20分钟,每天进行2 - 3次。
• 注意事项:雾化后要及时漱口,以减少药物在口腔和咽部的残留。同时,要注意雾化器的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环境调节
适宜的环境对于痰液排出也非常重要。
• 湿度: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50% - 60%左右。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洗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康复手法,可以有效地辅助肺炎患者排出痰液,促进病情的恢复。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