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复查乙肝:莫让疏忽酿成生命之憾
在肝炎门诊中经常让患者复查,患者回答最多的一句话是“几年了,每次查都一样,干嘛还要浪费钱检查”,其次就是“我一直吃着药,病毒也转阴了,身体没啥不舒服,不用复查了”。复查其实不是为了检查出什么问题,是为了了解病情是否控制,是为了万一有问题及时发现。肝脏,它是个“沉默的器官”,在肝硬化早期、肝癌早期都没有症状,往往出现症状的时候一般是较严重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晚期的时候,所以我就从复查的原因、常见误区和不复查的风险三个方面,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乙肝患者必须“把复查当回事”。
一、为什么要定期复查?3个核心原因,缺一不可
很多患者认为“复查就是看看病毒有没有反弹”,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目的。乙肝患者定期复查原因及目的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
1.监测病毒是否持续控制,评估是否需调整治疗方案
乙肝病毒是一种“狡猾”的病毒,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耐药突变”,导致病毒重新活跃。还有部分患者因为服药依从性差,间断服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定期需要定期监测乙肝病毒载量,以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如果规律服药病毒控制仍不达标,需要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
2. 评估病情是否进展:早期发现肝硬化、肝癌
乙肝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常“无声进展”,易不知不觉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定期复查可评估病情进展,早期发现并处理肝硬化及肝癌。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肝硬化、肝癌风险,但相较于无肝病人群,乙肝患者即使接受治疗,风险仍较高,因抗病毒治疗仅能控制病毒、减轻炎症、延缓肝硬化进程、降低风险,并非治愈。因此治疗中需定期复查,若进展至肝硬化,早期可进行抗纤维化等处理;早期肝癌发现可显著改善预后,因其有治愈机会,而晚期肝癌预后较差。
3.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出现肾功能损伤、血脂异常、骨软化、肌炎等副作用。定期复查肾功能、血磷、肌酸激酶等指标,能早期发现异常并调整药物。
二、关于复查的3个常见误区:你是不是也踩坑了?
“我病毒转阴多年了,复查肯定没事,不用复查”“肝功能正常就不用查超声了”——这些错误观念正在让很多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下面,我来一一澄清:
误区1:“病毒转阴=治愈,不用复查了”
真相:乙肝病毒转阴(HBV DNA<20IU/mL)只是“病毒被抑制”,而非“彻底清除”。肝细胞内的cccDNA(病毒复制模板)可长期存在,停药、不规律服药或者病毒产生耐药,都有可能导致病毒反弹,因此应定期复查,评估病毒是否持续控制。
误区2:“只查肝功能,不查病毒和超声”
真相:肝功能正常不代表肝脏健康。早期肝硬化、早中期肝癌患者,肝功能可能完全正常;而病毒未控制,肝功能也可以正常。
误区3:“复查间隔‘凭感觉’,症状加重才去查”
真相:乙肝病情进展往往“无症状”,等到出现症状时一般是出现较严重的肝炎活动、明显肝硬化或者肝癌中晚期,因为轻度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早期肝癌往往无症状。对于病情稳定的乙肝患者一般半年复查一次,但也并非绝对,有时候会根据病情缩短至3月。
三、不复查的4大风险:从“病情恶化”到“错失生命”
“我以前查过几次,每次都没事,不会有事,不用再查”,这种“侥幸心理”可能让你付出惨痛代价。因不复查导致的悲剧每天都在发生,具体风险有以下3点:
1.耐药未及时发现,病毒反弹致肝炎活动,甚至肝衰竭:核苷类药物耐药后,病毒大量复制、载量反弹,部分患者出现肝炎活动,甚至肝衰竭而危及生命。
2.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失去逆转机会:肝纤维化可逆,但进展为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则无法完全逆转。
3.肝癌发现时已是晚期,治疗效果差:不少患者多年不检查,出现症状后才发现肝癌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4.药物副作用未及时监测,损伤其他器官,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有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肾功能损伤、血脂异常、骨软化、肌炎等副作用。未定期复查,未能及时调整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严重肾损伤等不良反应。
小结
乙肝患者常因“没症状”“病毒转阴”忽视复查,却不知肝脏的“沉默”背后可能隐藏着肝硬化、肝癌等致命风险。乙肝管理包括治疗+随访复查。治疗是为了控制病情,复查为了评估病毒是否持续控制、评估肝纤维化进展、筛查早期肝癌、评估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中,不少患者因陷入“病毒转阴=治愈”“只查肝功能就够”“凭感觉延长复查间隔”等误区,导致耐药未及时处理引发肝衰竭、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早期肝癌延误诊治等严重后果。
记住:乙肝管理“三分治,七分查”,定期复查不是浪费钱,而是用最小的成本守护肝脏健康,避免“小病拖成大病”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