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普指南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普指南

祁刚 广元市中医医院
2024年11月13日 15页 1766 海报 复制链接

引言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精密运转的城市,内分泌系统就是幕后的“指挥官”——它通过释放激素,无声地调节着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情绪变化等生命活动。一旦这个系统失衡,可能引发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威胁健康。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甲状腺疾病患者超2亿,这类疾病的高发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内分泌系统的运作机制,剖析常见代谢性疾病的防治要点,助您守护健康密码。

第一部分:认识内分泌系统——身体的“化学信使网”

1. 核心腺体与激素功能

下丘脑与垂体:位于大脑的“总调度中心”。下丘脑通过释放信号调控垂体,垂体则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指挥其他腺体工作。

甲状腺:位于颈部的“代谢引擎”。分泌甲状腺激素(T3、T4),调节体温、心跳和能量消耗。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导致体重骤变、心悸或乏力。

胰腺:兼具消化与内分泌功能的器官。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帮助细胞吸收血糖;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在低血糖时释放储备糖分。

肾上腺:应对压力的“急救员”。分泌皮质醇(调节应激反应)和肾上腺素(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过量分泌可能导致高血压或焦虑。

性腺(卵巢/睾丸):分泌性激素(雌激素、睾酮),影响生殖功能、骨骼健康及情绪。

2. 激素的作用特点

微量高效:极少量激素即可引发显著生理变化(如肾上腺素飙升能在数秒内加速心跳)。

靶向传递: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仅作用于特定细胞(如胰岛素只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

反馈调节:激素水平受负反馈机制控制。例如,甲状腺激素过高会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维持平衡。

第二部分:常见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解析

1. 糖尿病:甜蜜的负担 

分型与机制:

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攻击胰岛β细胞,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注射胰岛素。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随分泌不足,占患者90%以上,与肥胖、遗传相关。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但早期常无症状,需通过血糖检测(空腹≥7mmol/L或餐后2小时≥11.1mmol/L)确诊。

并发症警示:长期高血糖损害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失明风险)、糖尿病肾病(需透析)、周围神经病变(手足麻木)等。

2. 甲状腺疾病:蝴蝶腺体的失控 

甲亢:甲状腺激素过多,表现为怕热、手抖、易怒、突眼。Graves病是主要病因。

甲减: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畏寒、疲劳、记忆力减退。桥本甲状腺炎常见于女性。

筛查建议: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是初筛金标准,异常时进一步查T3、T4及抗体。

3. 代谢综合征:心血管危机的预警

诊断标准(符合以下3项即可):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空腹血糖≥5.6mmol/L;

血压≥130/85mmHg;

甘油三酯≥1.7mmol/L;

HDL-C(好胆固醇)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

干预关键:减重5%-10%可显著改善指标,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

4. 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危机

高危人群:绝经后女性(雌激素下降加速骨流失)、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预防策略:30岁前储备骨量(补钙+维生素D+负重运动),40岁后定期骨密度检测(DXA扫描)。

5. 痛风:尿酸结晶之痛

诱因:高嘌呤饮食(如海鲜、啤酒)导致血尿酸升高,结晶沉积关节引发剧痛。

治疗误区:急性期禁用降尿酸药(可能加重症状),应首选抗炎止痛药。

结语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多为慢性过程,早期干预可逆转或延缓进展。记住三个关键词:知晓风险(定期体检筛查)、主动预防(生活方式干预)、科学管理(遵医嘱规范治疗)。从今天起,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持续疲劳、口渴、体重波动),用知识武装自己,让激素的“交响乐”和谐奏响。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