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乙”色变——聊聊乙肝那些事
乙肝,作为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身边很多朋友谈“乙”色变。因此,让我们来聊聊关于乙肝的科普知识。下面将带您走进乙肝的世界,从认识、预防到治疗,全方位守护您的肝脏健康。
一.什么是乙肝,乙肝的症状和危害有哪些?
1.认识乙肝是什么?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这种病毒通过各种途径感染人体,并在肝脏内复制,引起肝脏炎症。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因个体差异可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无症状感染、急性自限性肝炎或暴发型肝炎。乙肝患者可能经历从无症状的病毒携带状态到慢性肝炎、肝硬化乃至肝癌的不同阶段。
2.乙肝的症状和危害有哪些?初期乙肝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皮肤及眼白发黄)、肝区疼痛等症状。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二.预防乙肝,切断传播路径是关键!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
1.母婴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把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怀孕期间,胎儿在子宫中发生感染的几率和母亲体内病毒量有关,病毒量越大,胎儿感染几率越高。值得一提的是产时感染是母婴传播的最主要方式,约占所有母婴传播感染的90% ~ 95%,是由于婴儿在分娩时接触到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受到感染。
2.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未经消毒甚至是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牙钻、纹身针等器具;以及共用牙刷、剃须刀,或者医源性的途径,比如拔牙或者穿刺损伤,也可能是血液传播的途径。
3.性传播:乙肝病毒通过无保护的性行为进入破损的皮肤、粘膜从而进入人体血液,造成感染。大部分的经皮肤黏膜传播是因为皮肤黏膜有损伤,接触到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血液、唾液、精液),从而感染乙肝病毒的。
三、如何有效地预防乙肝?
1.疫苗接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安全有效,能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抵抗乙肝病毒的感染。根据我国免疫规划,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应接种乙肝疫苗,并完成全程接种程序。
2.安全行为:避免不安全的注射、输血和性接触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我国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筛查,正规的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已较少发生,建议输血要到正规机构。在医疗操作中,确保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避免重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在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3.母婴阻断:对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应在孕期接受专业医疗指导,采取必要的母婴阻断措施,以减少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我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
四.哪些人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最优先接种对象为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国家免疫规划要求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三针乙肝疫苗,接种时间分别是出生后24小时、1月龄、6月龄。
其他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未感染乙肝病毒人群也应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或暴露血液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家庭成员、多性伴者等。
乙肝,虽然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通过科学的认识、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其控制在可防可控的范围之内。让我们携手并进,共筑乙肝防控的长城,为守护每一个肝脏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文的科普,希望您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乙肝,并采取积极的行动,预防乙型肝炎从自身做起,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洁身自爱,均衡营养,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