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老年人心脏不好,护理要记住这“4查3防”

老年人心脏不好,护理要记住这“4查3防”

梁秋兰 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5年06月11日 28页 1253 海报 复制链接

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如同运转多年的老机器,逐渐出现“零件老化”的问题。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疾病,面对这一健康挑战,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4查3防”就像一套专业的心脏养护指南,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隐患,有效预防疾病恶化,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拆解这套护理要点,为家中老人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4查”:定期检查,摸清心脏健康状况

1.查症状:捕捉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老年人心脏不好时,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除了常见的胸闷、胸痛,还可能表现为气短、乏力、食欲减退、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有些老人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的情况,误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实则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缺血。家属要格外留意老人日常状态,若发现老人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比如原本能轻松散步,现在走几步就气喘吁吁,或者睡眠中频繁憋醒,都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排查。

2.查血压:监控心脏“压力值”

血压波动对心脏影响巨大,老年人血管弹性变差,更容易出现血压异常。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记录数值变化。若收缩压持续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高于90mmHg,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降压方案。同时,要关注血压的昼夜节律,部分老人会出现清晨血压骤升或夜间低血压的情况,这种波动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和心脑血管意外风险。测量血压时,要确保老人处于安静状态,坐姿正确,袖带松紧适度,保证测量结果准确。

3.查心电图:窥探心脏“电活动”

心电图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基础检查,能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对于心脏不好的老人,建议每3-6个月做一次常规心电图检查;若近期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加做动态心电图(Holter),连续记录24小时心脏电活动,捕捉短暂发作的异常。

4.查血脂血糖:关注心脏“隐形杀手”

高血脂、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应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脂和血糖,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若LDL-C高于2.6mmol/L,或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运动干预或药物治疗,将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减轻心脏负担。

老年人心脏不好,护理要记住这“4查3防”

“3防”:积极防护,降低心脏疾病风险

1.防感染:守护心脏的“安全防线”

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却可能成为心脏疾病恶化的导火索。感染会引起身体炎症反应,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对于本身心脏功能差的老人,甚至可能诱发心衰。因此,要注意季节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流感病毒传播;督促老人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衣物。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迁延。

2.防便秘:减轻心脏“额外负担”

用力排便时,腹腔压力骤增,会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对于冠心病、心衰患者来说,甚至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便秘问题。日常饮食中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鼓励老人每天适量饮水,保证1500-2000ml;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久坐。若便秘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塞露或温和的通便药物,切忌强行用力排便。

3.防情绪波动:为心脏营造“稳定环境”

情绪剧烈波动,如过度兴奋、焦虑、愤怒,会促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给心脏带来巨大压力。老年人应保持心态平和,家属要多陪伴、多沟通,及时疏导老人不良情绪。可以鼓励老人参加社交活动,如老年大学、社区活动等,丰富精神生活;也可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钓鱼等,帮助老人放松身心。

老年人心脏护理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细心的“持久战”。牢记“4查3防”,定期检查、积极防护,从生活细节入手,就能大大降低心脏疾病风险,让老人的心脏在岁月中依然保持强劲活力,如果在护理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随时咨询专业医生,为老人的心脏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老年人心脏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