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小儿惊厥家长如何做好第一步
“孩子突然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意识丧失……” 看到孩子出现惊厥,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小儿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 如果不及时、正确地处理,可能会对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甚至生命安全造成潜在的损害。
了解小儿惊厥:大脑的“电风暴”
小儿惊厥,俗称“抽风”,是指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大脑功能短暂紊乱,从而引起的一系列肢体抽动、意识障碍、感觉异常、行为改变等症状。小儿惊厥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高热惊厥、癫痫、脑炎、脑膜炎、代谢紊乱、脑外伤、遗传因素等。
面对惊厥,家长要做的“第一步”:稳住!别慌!深呼吸!
冷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给自己几秒钟时间,做几次深呼吸,告诉自己:“我可以的!我要冷静下来!”然后,按照以下详细步骤操作:
1.迅速采取安全措施,保护孩子,防止意外伤害
安全摆放: 将孩子轻轻地放在平坦、柔软的地面上,或者放在床上,移开周围的尖锐物品,防止孩子在抽搐时发生碰撞、跌落等意外伤害。
解开束缚衣物: 解开孩子的领口、腰带等束缚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取侧卧位(重点!): 将孩子的头轻轻偏向一侧,最好是右侧卧位,这样可以使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更容易流出,防止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可以用枕头或卷起的衣服垫在孩子的头部和背部,帮助保持侧卧位。
2.仔细观察,为就医提供信息
记录时间: 记录惊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惊厥持续的时间是医生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观察表现: 观察孩子抽搐的部位、频率、程度,以及是否有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情况。
3.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防窒息
清理口腔: 如果孩子口中有分泌物、呕吐物、食物残渣等,要及时、轻轻地清理干净,可以用干净的纱布、纸巾或吸痰器(如果有)进行清理。 清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咽喉部,引起恶心或呕吐。
不要强行塞任何东西: 这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如何,都不要强行将任何东西(比如勺子、筷子、毛巾、压舌板等)塞入孩子口中,试图阻止牙关紧闭或防止咬伤舌头。 这样做的风险远大于收益,不仅无法阻止抽搐,反而容易损伤牙齿、口腔黏膜,甚至导致呼吸道堵塞,引起窒息。
4.针对高热惊厥,积极进行物理降温 (但降温并非首要任务!)
测量体温: 如果孩子在惊厥前或惊厥后有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确定体温的具体数值。
物理降温: 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采取以下物理降温措施:
温水擦浴: 用温水(32-34℃)擦拭孩子的额头、腋窝、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帮助散热。 不要用酒精擦拭,以免引起酒精中毒。
退热贴: 可以使用退热贴贴在孩子的额头或太阳穴,但退热贴的降温效果有限。
减少衣物: 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不要包裹得太紧,有利于散热。
保持室内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对着孩子吹风。
药物降温: 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或者体温持续升高,可以遵医嘱给孩子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但要注意,退烧药只能暂时降低体温,并不能消除引起发热的根本原因。
5.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
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必须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首次发生惊厥: 即使惊厥时间很短,也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惊厥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 持续时间过长的惊厥容易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反复发作: 短时间内反复发作惊厥。
伴有其他严重症状: 如高热不退、精神状态极差、呼吸困难、口唇发紫、颈部僵硬、皮疹等。
有外伤史: 头部受到外伤后发生的惊厥,要高度怀疑颅内损伤。
患有癫痫等基础疾病: 即使孩子有癫痫病史,但本次发作与以往不同,或者发作时间延长,也要及时就医。
家长无法判断病因: 如果家长无法判断孩子惊厥的原因,或者不确定如何处理,最好还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家长容易犯的错误(再次强调!):一定要避免!
强行掐人中、摇晃身体: 这些做法不仅没有帮助,还可能加重孩子的病情,甚至造成损伤。
喂水、喂药: 在惊厥发作时,孩子意识不清,吞咽功能障碍,喂水喂药容易导致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过度惊慌,延误就医: 过度惊慌会导致思维混乱,延误最佳的抢救时间。
总结:
面对惊厥,家长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保持冷静,然后迅速采取安全措施,保护孩子,防止意外伤害; 仔细观察,详细记录,为就医提供关键信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防窒息;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