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突发胸痛患者的快速鉴别诊断与急救处理流程

突发胸痛患者的快速鉴别诊断与急救处理流程

区善栋 ​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5年07月02日 20页 2623 海报 复制链接

急诊室的灯光下,每一位捂着胸口冲进抢救室的患者,都像是一道亟待破解的生命谜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化身“医学侦探”,抽丝剥茧锁定病因,争分夺秒实施急救。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这场与死神赛跑的关键步骤。

一、快速鉴别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拼凑疼痛的“故事拼图”

遇到胸痛患者,第一步就是开启“深度聊天模式”。从疼痛出现的瞬间问起:是像闪电般突然“炸”开,还是像潮水一样慢慢涌上来?比如常见的心绞痛,总爱趁患者劳累、情绪激动时“偷袭”;而胸膜炎引发的疼痛,会随着呼吸和咳嗽“变本加厉”。

胸痛的“位置密码”也暗藏玄机。心脏出问题时,疼痛多集中在胸骨后方或心前区,还可能“蔓延”到左肩、手臂,甚至手指;胸膜炎的疼痛偏爱胸侧部;食管和纵隔病变引起的疼痛,往往在胸骨后“捣乱”。

再聊聊疼痛的“性格”,是像巨石压胸般的沉重感,还是如刀割、撕裂般的剧烈?带状疱疹的痛,如同被滚烫的火舌反复舔舐;主动脉夹层发作时,那种撕裂感仿佛身体被硬生生劈开。疼痛持续的时长也很关键,心绞痛通常几分钟就“收场”,而心肌梗死的疼痛却会“赖着不走”,长达数小时甚至更久。

2.仔细进行体格检查:捕捉身体的“求救信号”

询问病史的同时,手上的检查也得跟上。先给患者“做个基础评估”——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频率。要是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那可得警惕了,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这类“危险分子”在作祟。观察口唇是否发紫,判断身体是否“缺氧”。接着“听听看看”心脏和胸部。查看颈静脉有没有“鼓起来”,听听心音是否正常,有没有奇怪的杂音或摩擦声。检查胸部时,留意胸廓是否对称,皮肤有无红肿、破溃,肺部呼吸音是否异常,有没有“咯吱咯吱”的摩擦音。别以为胸痛只查上半身,腹部检查也很重要,听听肠鸣音,按压腹部找找有没有压痛或包块,因为胃食管反流、急性胰腺炎等也可能“借胸痛刷存在感”。

3.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让病因“无所遁形”

心电图就像心脏的“电活动记录仪”,能快速发现心肌缺血、梗死等异常;胸部CT则是肺部和胸腔的“透视眼”,无论是气胸、炎症还是肿瘤,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怀疑肺栓塞,有一种特殊的造影检查能精准定位血栓;怀疑主动脉夹层,也有专门的检查可以把血管的“裂痕”暴露出来。超声心动图像给心脏做“3D扫描”,能直观看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气分析则像身体内环境的“监测仪”,帮我们了解呼吸和酸碱平衡是否正常。

二、急救处理流程

1.紧急处理措施:稳住“生命防线”

一旦怀疑患者是高危胸痛,必须立刻行动。先让患者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担,就像给高速运转的发动机“踩刹车”。马上接上氧气,保证身体各器官“不缺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搭建起“生命补给线”,方便后续给药。

2.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精准“出击”

如果判断是心绞痛,有一种舌下含服的药物,能给心脏“打开绿色通道”,快速扩张血管,一般一两分钟就能缓解疼痛。但要是患者血压偏低,或者是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用这种药反而可能让病情恶化。对于疑似心肌梗死且没有出血风险的患者,有一种口服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延缓病情发展,不过用药前一定要确认患者没有相关禁忌证。

要是怀疑主动脉夹层,首要任务是控制血压和心率,降低血管壁的压力,就像给“膨胀的气球”慢慢放气。随后尽快联系有条件的医院,准备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拆除炸弹”。

肺栓塞患者需要严密监护,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防止血栓继续增大,后续再根据情况进行溶栓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借助手术手段,如碎解和抽吸血栓、摘除血栓、放置滤器等。

遇到张力性气胸这种危急情况,必须立刻用粗针头在特定位置穿刺排气,就像给“鼓胀的气球”扎个洞,迅速缓解胸腔内的高压。紧接着安排检查明确诊断,条件允许时,进行进一步手术治疗。

3.后续观察与转诊:守护“生命成果”

初步急救处理后,哪怕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也不能掉以轻心。对于病因不明的患者,留院观察就像“守株待兔”,一般观察6个小时左右,防止潜在危险突然爆发。观察期间,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复查相关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要是当前医院条件有限,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快转诊到上级医院,让患者得到更专业的治疗。

面对突发胸痛患者,每一秒都关乎生死。作为医生,只有熟练掌握鉴别诊断和急救流程,才能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为患者赢得生的希望。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突发胸痛患者鉴别诊断与急救处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