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测血糖只空腹?错!还要看这个

测血糖只空腹?错!还要看这个

俞建柱 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年07月16日 23页 2138 海报 复制链接

62岁赵阿姨每天早起测空腹血糖,数值稳定在6.0mmol/L左右,便认为血糖控制不错。但社区体检时,医生建议加测餐后2小时血糖,结果高达11.5mmol/L,她很困惑: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为何超标?其实,赵阿姨的情况并非个例,仅测空腹血糖可能掩盖餐后血糖的“隐形危机”。

一、空腹血糖≠血糖控制的“全貌”

空腹血糖反映基础水平,仅捕捉静息血糖状态;餐后血糖(进食首口饭2小时后)则体现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胰岛素功能。研究显示,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单纯餐后高血糖(空腹正常但餐后≥7.8mmol/L),这类患者常因空腹“达标”被误判,但长期餐后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及肾病风险。此外,餐后血糖剧烈波动(骤升骤降)会激活氧化应激,对血管神经的损害甚至超过持续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波动每增1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即上升18%。

二、哪些人必须关注餐后血糖?

1.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是治疗调整的“风向标”

对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监测有助于判断药物疗效和饮食控制情况。比如,服用磺脲类或格列奈类降糖药的患者,若餐后血糖仍高,可能需调整药物剂量或联合用药;而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的患者,餐后血糖监测是评估药物作用的关键。

2. 糖尿病前期人群:抓住逆转的“黄金窗口”

空腹血糖正常(<6.1mmol/L)但餐后血糖偏高(7.8-11.0mmol/L)的人群属于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这类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运动),有50%以上的机会逆转至正常血糖,而餐后血糖监测是评估干预效果的重要指标。

3. 特殊人群:孕妇、老年人、肥胖者

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是餐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监测餐后血糖可及时发现并控制妊娠期高血糖,降低巨大儿、早产等风险。

老年人:因胰岛功能衰退,老年人更易出现餐后高血糖,且低血糖风险高,需通过餐后血糖监测平衡降糖疗效与安全性。

肥胖者: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诱因,餐后血糖监测可帮助评估代谢状态,指导减重和饮食调整。

三、如何科学监测餐后血糖?

1. 监测时间: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餐后血糖的监测时间需严格从进食第一口饭算起,2小时后采血。若进食时间延长或中途加餐,需重新计时,否则结果会失真。

2. 频率:因人而异,逐步调整

初诊患者:建议每周选3天,分别监测早餐、午餐、晚餐后的血糖,连续监测2-4周,掌握血糖波动规律。

血糖稳定者:可每周监测1-2次餐后血糖,或根据医生建议调整。

血糖波动大或调整治疗方案者:需增加监测频率,直至血糖稳定。

3. 记录与分析:建立“血糖日记”

记录餐后血糖时,标注饮食、运动、用药等信息。如:早餐后 8.2mmol/L(1碗粥+1个鸡蛋,粥升糖快需调整);午餐后6.8mmol/L(半碗米饭+鱼+蔬菜,搭配合理可延续)。长期记录能揪出升糖“隐形元凶”,助优化饮食。

四、控制餐后血糖的三大策略

1. 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

低GI食物(GI<55)消化吸收慢,餐后血糖上升平缓。例如:

主食:用燕麦、糙米、全麦面包替代白米饭、白面包。

水果:选择苹果、梨、柚子,避免荔枝、龙眼、西瓜等高GI水果。

烹饪方式:多蒸煮,少油炸、红烧(后者会增加油脂摄入,延缓胃排空,导致血糖滞后升高)。

2. 运动:餐后30分钟动起来

餐后散步、做家务等轻度活动可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研究显示,餐后步行30分钟可使血糖下降1-2mmol/L。

3. 药物:按需选择,精准降糖

若饮食和运动控制不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例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刺激胰岛素快速分泌,适合餐后血糖高但空腹血糖正常者。

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同时降低餐后血糖。

结语:全面监测,科学控糖

血糖管理是“持久战”,仅测空腹血糖如“盲人摸象”,难掌握全局。餐后血糖监测可发现隐藏的血糖异常,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从今天起,测空腹血糖时加测一次餐后血糖,让血糖控制更精准全面!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测血糖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