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血糖高尿多:中医固肾能改善

血糖高尿多:中医固肾能改善

仇玉豪 长沙县果园镇卫生院
2025年07月16日 14页 2572 海报 复制链接

糖尿病患者常受尿频之苦,白天频繁上厕所,夜间起夜三四次,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因水分流失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精神萎靡的状况。许多人认为这只是血糖控制不佳的附带症状,但中医却认为“尿多”与“肾虚”密切相关,通过服用枸杞、芡实等中药来补肾固摄,可以减少尿量、辅助控糖。

一、尿多不仅是“糖高”,更是“肾亏”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并细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其中“下消”的典型表现就是尿多、尿甜,这与肾虚直接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肾脏“主水液代谢”“司二便”,是身体的“水液调节器”,既能过滤多余水分形成尿液,又能通过“固摄”功能控制尿液的排泄。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耗伤肾气,导致肾气渐虚、固摄功能减退,就像调节器的“阀门”关不紧,从而导致尿量增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肾脏无法完全重吸收葡萄糖,会形成“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加。中医所说的“肾虚”对应的是肾脏浓缩功能下降、膀胱括约肌功能减弱等生理改变,高血糖会加重肾虚,而肾虚又会使尿量进一步增多,形成恶性循环。这类患者除了尿多外,还常伴有腰膝酸软、下肢乏力、夜间尿频、口干却不想多喝水或喝水后很快排尿等症状。

二、补肾固摄:中药帮你“关紧阀门”

中医改善糖尿病尿多的核心在于“补肾固摄”,旨在增强肾脏的“阀门”功能,减少津液流失,并辅助调节糖代谢。枸杞和芡实是典型的中药代表,它们不仅能补肾,且性质平和,适合长期调理。

枸杞:补肾益精,兼顾降糖

枸杞作为药食同源的补肾良药,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之阴、益精明目的功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枸杞具备“双向调节”的独特优势:枸杞多糖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辅助降低血糖,减少渗透性利尿;同时,还能增强肾脏的固摄功能,缓解因肾阴亏虚导致的尿多、口干症状。

现代研究证实,枸杞多糖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尤其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枸杞可通过嚼服(每天10~15克)、泡水代茶(搭配菊花、麦冬)或煮粥时加入等方式食用。然而,由于枸杞含糖量约为19%,需将其计入每日碳水化合物总量,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建议在咨询医生后再行服用。

芡实:固肾涩精,收敛尿多

芡实被誉为“水中人参”,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能增强肾脏收敛功能,减少尿液流失。对于糖尿病患者“尿多、尿清长”,芡实效果突出,《本草纲目》记载其“止渴益肾”,契合消渴病调理需求。

芡实用法多样,可将炒芡实与山药、莲子同煮成粥,适合长期食用;也可打成粉与面粉混合做成馒头、面条。芡实质地较硬,煎煮前最好提前浸泡2小时,消化不良者建议少量起始,避免腹胀。

三、辨证搭配:应对不同肾虚类型

肾虚有“肾阴虚”“肾阳虚”之分,用药需调整:

肾阴虚为主(伴有口干舌燥、潮热盗汗):枸杞搭配知母、生地,如枸杞生地茶(枸杞10克、生地6克、知母3克煮水)。

肾阳虚明显(伴有畏寒肢冷、夜尿清长):芡实配伍益智仁、肉桂,可煮芡实益智粥(芡实15克、益智仁10克、小米50克)。

脾肾两虚(伴有腹胀便溏、乏力):枸杞、芡实加山药、茯苓,如四神汤(四味各10克煲汤)。

四、配合生活调理:固肾效果更持久

中药调理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能让“固肾缩尿”效果事半功倍:

控制主食量: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血糖骤升,加重渗透性利尿。建议主食粗细搭配,每餐不超过2两,避免粥类、糊类等易消化食物。

按摩固肾穴位:每天睡前按揉关元穴和肾俞穴,每个穴位3 - 5分钟,以酸胀感为宜,坚持1个月可见尿量减少。

避免伤肾习惯:长期焦虑、精神紧张会耗损肾气,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调节情绪;避免憋尿,睡前1小时减少饮水,尤其避免喝浓茶、咖啡。

适度运动强肾:选择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通过腰部活动激发肾气;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糖尿病尿多并非无法改善,关键在于抓住“肾虚”核心。枸杞、芡实等中药虽不能替代降糖药,但能通过补肾固摄减少尿量,提高生活质量,辅助调节血糖。中药调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若出现尿中泡沫增多、下肢水肿、腰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糖尿病肾病。记住,固护肾气,糖尿病管理更轻松。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糖尿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