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糖尿病健康管理护理,如何让“甜蜜”不再失控

糖尿病健康管理护理,如何让“甜蜜”不再失控

罗霞 前海人寿南宁医院
2025年07月16日 18页 1033 海报 复制链接

前言

糖尿病,这一被称为“甜蜜的负担”的慢性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现已位居世界首位。高血糖的“失控”不仅损害血管、神经和器官,更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等致命并发症。然而,糖尿病并非不可战胜。科学的健康管理护理能有效延缓病情发展,甚至逆转部分患者的代谢异常。本文将从饮食调控、运动干预、血糖监测、药物管理及心理支持五大核心维度,结合最新医学指南和临床案例,为您系统剖析糖尿病管理的科学方法。通过专业而实用的建议,帮助患者摆脱“甜蜜”负担,重获高质量生活。

一、饮食调控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是血糖控制的基石。宜遵循"定时定量、均衡营养"的原则。饮食调控的过程中,需采用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全谷物、豆类和绿叶蔬菜等食物。碳水化合物的占总热量维持在45%-60%,严格控制精制糖和加工食品,选择优质的蛋白质,包括鱼类、禽肉和豆制品等食物,脂肪的摄入则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此外,患者应高度警惕"隐性糖"摄入,如调味酱、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日常进餐时可采用"餐盘法则",即1/2非淀粉类蔬菜,1/4优质蛋白,1/4全谷物,每日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避免暴饮暴食。

二、运动干预

规律运动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有效手段,长期坚持运动不仅能改善血糖控制,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建议患者每周至少保持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同时还可以配合2-3次的抗阻训练,最佳运动时机则为餐后1小时左右。

患者在运动前必须先监测血糖,若低于5.6mmol/L需加餐后才能运动,这样可以预防低血糖,若血糖高于16.7mmol/L则应暂缓运动。此外,并发症患者需个性化调整运动方案,运动过程中注意补水。

三、血糖监测

精准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依据。在患者日常生活中,常规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十分简单也十分重要,可自行购买血糖检测仪,定时定点检测并做好记录。

除了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每3个月还可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也是反应患者疾病的重要指标,此外,血糖监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患者应保持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主动和医护人员沟通血糖的异常变化情况。

四、药物管理

糖尿病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首选药物,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且不易引起低血糖。新型降糖药物如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降糖,还具有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此外,胰岛素疗法也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该疗法需模拟生理分泌模式,并且严格掌握各类药物的服用时间要求。

日常用药过程中,患者的药物调整应循序渐进,并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当然,只要能够谨遵医嘱,便可完全避免这些风险,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

五、心理支持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疾病管理效果。长期疾病负担易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负面情绪又会通过应激激素影响血糖控制。因此,患者应当重视自身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配合医护人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应对方式,进行正念减压训练减轻疾病相关痛苦,此外,建立完善的家庭支持系统、鼓励参加病友互助小组、医护人员使用共情沟通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支持方法。

当然,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困扰的患者,需适时转介专科治疗,将心理健康纳入常规管理计划,保障其心理健康。

小结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需要医患紧密协作的长期战役,其核心在于个性化、全程化和精准化的健康干预,包括饮食调控、运动干预、血糖监测、药物管理及心理支持等。归根结底,糖尿病护理的终极目标并非仅仅追求血糖数值的达标,而是通过系统化的健康管理策略,有效预防并发症,延长患者的健康生存期。这要求患者与医疗团队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将科学的控糖理念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然习惯,从而真正摆脱“甜蜜”负担,重享美好生活。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糖尿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