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你该知道的重点知识
在现代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就像一颗“隐形炸弹”,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了解高血压的相关重点知识,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高血压至关重要。
1.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而收缩压在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被称为正常高值血压。血压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一天内呈现一定的波动规律。一般来说,清晨起床后血压会逐渐升高,在上午6-10点和下午4-8点左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夜间睡眠时血压处于较低水平。
2.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身体多个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心脏: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会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大脑:高血压可引发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血压长期升高会使脑血管壁变脆、变硬,容易破裂出血;还会导致脑血管狭窄、堵塞,引起脑供血不足甚至脑梗死。
肾脏:高血压会损害肾脏的小动脉,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导致肾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眼睛:高血压可引起视网膜小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等病变,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3.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饮食因素: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钠盐摄入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此外,低钾、低钙饮食,以及过量饮酒等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引发高血压。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影响血压调节机制。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会逐渐下降,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也会随之升高。中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概率相对较高。
4.高血压的诊断
诊断高血压需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上肢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测量血压时,患者应保持安静、放松,休息5-10分钟后测量。同时,医生还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情况,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液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肾功能等)、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评估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
5.高血压的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等富含钾的食物;控制脂肪摄入,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 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kg/m²以下,腰围男性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应戒烟并限制饮酒量。
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5.2药物治疗
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无法使血压达标,或高血压患者已经出现了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血压水平、有无并发症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引起血压波动。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高血压的预防
预防高血压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措施,不仅有助于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还对整体健康有益。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