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糖尿病患者生活指南:饮食调控与血糖监测必备技巧

糖尿病患者生活指南:饮食调控与血糖监测必备技巧

王春莉 新津区宝墩镇公立卫生院
2025年03月26日 29页 1631 海报 复制链接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和血糖检测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合理的饮食计划和科学的检测习惯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有关糖尿病护理的知识。

一、糖尿病患者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避免空腹运动和高强度运动,以防低血糖;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以备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补充;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避免熬夜;缓解压力,通过瑜伽、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减轻精神压力;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足部溃疡,应每天检查足部,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穿紧窄的鞋袜;定期检查眼底,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定期检测尿蛋白、血肌酐等指标,预防糖尿病肾病;按照医生的处方规律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药量,以免导致血糖波动。

二、糖尿病患者饮食与检测的使用技巧

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年龄、体重、活动量和病情,制定每日总热量摄入标准。遵循“三低一高一适量”原则,即低糖、低盐、低脂肪,高纤维,适量蛋白质,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食物碳水化合物选择,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减少精制糖和精白米面的摄入,适量摄入鱼、鸡肉、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满足身体需求,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绿叶蔬菜和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草莓等。水果应在餐后适量食用,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代替动物脂肪,避免油炸食品,推荐每天3餐正餐+2次加餐,有助于保持血糖平稳,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睡前可适量补充牛奶或少量坚果,有助于防止夜间低血糖,避免含糖饮料、甜点和加工食品,可用无糖茶水、矿泉水等代替。

空腹血糖在早晨起床后未进食前检测,可反映基础血糖水平;餐前血糖餐前检测有助于了解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血糖,了解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并评估胰岛素或口服药物的疗效;睡前血糖有助于判断夜间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通常选择指尖侧边采血,避免重复在同一部位扎针;检测前用酒精棉擦拭手指,避免污染影响结果;记录每日血糖测量结果,包括测量时间、饮食、运动和药物使用情况,便于医生分析病情,若血糖偏高或偏低,应及时复测并查找原因。如多次异常,应咨询医生进行调整。

三、糖尿病患者若不控制会有哪些后果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

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体内脂肪大量分解产生酮体,导致血液酸化,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急促等,如不及时治疗,能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多见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由于极度高血糖和脱水,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若不及时纠正,死亡率较高;低血糖过量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不规律饮食或过度运动能导致低血糖,低血糖会引发头晕、心慌、出汗、意识障碍,严重时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涉及血管和神经系统,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大血管和微血管,导致心肌梗死、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脑血管疾病增加中风、脑梗塞的发生率;外周血管病变下肢血流不畅能引发糖尿病足,严重时需截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微血管损伤会导致视力模糊、视力下降,严重者可失明;肾脏过滤功能受损,出现蛋白尿,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需透析或肾移植;糖尿病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刺痛感,严重时影响肢体功能;高血糖环境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染皮肤、泌尿道和呼吸道等部位的感染,且恢复较慢。

总结

糖尿病患者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综合管理,以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保障生活质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糖尿病患者饮食调控血糖监测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