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防治实用指南:从检测到预防的关键知识
作为疾控中心检验科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处理大量乙肝检测样本,深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全球约2.96亿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我国占1.2亿,但乙肝可防可控。本文从病毒特性、检测指标、疫苗接种到日常防护,为您解读核心防治知识。
一、认清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与危害
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主要攻击肝细胞,具有高传染性、慢性化倾向两大特点:
病毒危害:成人感染后90%可自行清除病毒,但婴幼儿感染后90%会转为慢性,长期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传播途径:乙肝不通过空气、共餐、握手传播,主要经以下途径感染: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纹身/穿耳洞器械消毒不彻底、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制品等。
母婴传播:乙肝妈妈分娩时,新生儿接触母亲血液/体液(我国最主要传播途径,占慢性感染者的40%-50%)。
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性行为(多个性伴侣者风险更高)。
二、关键检测:读懂乙肝五项与病毒载量
(一)乙肝五项(“两对半”):判断感染状态
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正在感染(急性或慢性);阴性=未感染或已康复。
HBsAb(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有保护性抗体(接种疫苗或康复后产生),滴度≥10mIU/ml为有效保护。
HBeAg(乙肝e抗原):阳性=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HBeAb(乙肝e抗体):阳性=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
HBcAb(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曾感染过(无论当前是否清除病毒)。
常见组合意义:
五项全阴:需接种疫苗;仅HBsAb阳性:免疫成功;
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病毒复制活跃;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传染性较低(需结合病毒载量判断)。
(二)进一步检查:评估病情
HBV DNA(病毒载量):反映病毒复制水平,数值越高传染性越强,是治疗决策的核心指标。
肝功能(ALT/AST):ALT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肝脏超声:筛查肝硬化、肝癌。
三、预防核心:疫苗接种与阻断措施
(一)疫苗接种:最有效的防护手段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1月龄、6月龄完成后续两针,保护率达95%以上。乙肝妈妈的新生儿需在12小时内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疫苗,阻断率超99%。
成人:未感染且无抗体者(五项全阴)需接种三针(0-1-6月程序),接种后2个月查HBsAb,阴性需补种。
高危人群:医务人员、经常输血者、多性伴侣者等,需优先接种并定期监测抗体。
(二)其他预防措施
血液传播防护: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注射器;纹身/穿耳洞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器械消毒。
性传播防护:正确使用安全套;母婴阻断:乙肝妈妈孕期高病毒载量(HBV DNA≥2×106IU/ml)时,孕24-28周遵医嘱抗病毒治疗。
四、慢性乙肝管理:治疗与日常注意事项
(一)治疗时机与药物
无需治疗人群:肝功能正常、HBV DNA阴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需每6-12个月复查(肝功能、HBV DNA、超声)。
需治疗人群:肝功能异常(ALT升高)、HBV DNA高载量(≥2×104IU/ml)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者,需抗病毒治疗。
一线药物: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TAF),强效抑制病毒,需长期服用(不可自行停药,否则易反弹);干扰素适用于年轻、肝功能代偿良好者。
(二)患者日常管理
严禁饮酒:酒精加重肝损伤,增加肝硬化风险;避免肝损药物:不滥用保健品、不明中药。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饮食均衡:增加优质蛋白(鱼、蛋、奶),减少高脂高糖食物。
五、破除误区:这些传言别再信
误区1:“共餐会传染乙肝”——乙肝不通过消化道传播,共餐、握手、拥抱均安全。
误区2:“小三阳比大三阳安全”——小三阳若HBV DNA阳性、肝功能异常,仍可能进展为肝硬化,需定期复查。
误区3:“中药可根治乙肝”——目前尚无根治药物,中药仅辅助改善症状,不可替代抗病毒治疗。
误区4:“疫苗终身免疫”——保护力可持续10-15年,高危人群每3-5年查抗体,低于10mIU/ml需补种。
结语:科学防治,守护肝脏健康
乙肝虽为慢性传染病,但通过“疫苗接种、阻断传播、定期筛查、规范治疗”,可有效防控。我们呼吁:新生儿及时接种疫苗,高危人群主动筛查,慢性患者坚持治疗——让我们共同远离乙肝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