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与微生物:看不见的“战斗”在日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无论是在空气中、物体表面,甚至是我们的皮肤上,都在默默地存在和活动,尽管我们看不见它们,但它们的确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这其中,双手可以说是微生物与我们互动的最主要“战场”,手卫生就成为我们抵御有害微生物的重要防线。
微生物的世界:无处不在的“隐形居民”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的种类繁多,有的对我们有益,如帮助消化的肠道细菌;有的对我们无害,甚至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忽略它们的存在,然而,还有一些微生物则是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例如流感病毒、导致食物中毒的大肠杆菌等。双手是我们身体与外界接触最多的部位,我们的一天大部分时间里,双手都在触摸各种物品,如手机、门把手、电脑键盘等,而这些表面通常都是微生物的聚集地。据研究,日常生活中,手上的细菌种类可以高达数百种,虽然大部分是无害的,但如果双手接触到有害微生物,再不经意地摸了口鼻眼等部位,这些“入侵者”就可能趁机而入,导致感染。
手卫生的重要性:简单的行为,大大的保护
手卫生,简单来说就是保持双手的清洁。看似简单的一个行为,实际上却可以极大地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许多传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勤洗手”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健康口号。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洗手呢?答案是:经常洗手!具体来说,包括在以下情况下:
饭前便后:进食前洗手可以避免将食物中的微生物吃进肚子里,而如厕后洗手则可以防止将体内的有害微生物传播到其他地方。
接触公共物品后:在超市、地铁等公共场所接触了门把手、购物车等物品后,双手可能沾染了不少病原微生物。
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动物身上和排泄物中可能携带多种病菌。
咳嗽、打喷嚏后:此时手上可能会沾染大量的病原体,尤其是在感冒或流感季节。
如何正确洗手:每个步骤都不应被忽视
正确的洗手方法不仅仅是“随便冲一冲”就完事了。WHO推荐的洗手步骤有五个:
湿润双手:先用清水将手的各个部位都用水打湿。
涂抹肥皂:取适量肥皂涂抹到手上。
充分搓洗:重点搓洗手心、手背、手指之间、指尖、指甲缝以及手腕。搓洗时间至少应持续20秒。
冲洗干净:用流动的清水将手上的泡沫彻底冲洗干净。
擦干双手:用清洁的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双手,尽量避免用公共场合的共用毛巾,以防止交叉感染。
如果没有清水和肥皂,可以使用酒精含量在60%以上的免洗手消毒液。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洗手,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然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
日常中的手卫生误区
尽管手卫生的重要性被广泛宣传,但仍有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我们注意。
误区一:只用清水冲冲就算干净了。 事实是,清水无法有效去除手上的油脂和大部分微生物,肥皂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地分解油脂,帮助洗掉微生物。
误区二:只洗手心,忽略手背和指缝,手背、指缝和指甲缝是微生物容易藏匿的地方,搓洗时需要注意到每个角落。
误区三:用热水洗手更干净。 其实,用温水或者冷水洗手都可以达到清洁效果,关键在于搓洗的时间和手法。用过热的水可能反而会刺激皮肤,导致皮肤屏障受损。
坚持手卫生,守护健康
手卫生虽是小事,却能发挥大作用。通过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减少日常生活中疾病的传播风险。尤其是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年人,保持手卫生尤为重要。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注意手卫生,将它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坚持。
在看不见的“战斗”中,我们的双手就是第一道防线。每一次正确的洗手,都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的一次保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手卫生,把这一简单却关键的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共同守护家人和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