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采血的重要性及其对常见检验指标的影响,这些需要了解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循证医学的推广,临床医疗决策对医学实验室的检验检测结果依赖度逐渐加大。如何获得一个准确的检验检测结果,是个多环节多维度且需要持续探讨的问题。目前来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因素大部分(70%)是来自检验前的因素,也就是说标本未进入实验室之前就已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如何正确的采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空腹采血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无论就医或者体检,医生或护士都会在开出检验申请单之后叮嘱我们,不要吃东西,在适宜的时候空着肚子来抽血。本文就空腹采血的概念、重要性及其对常见检验指标的影响进行以下科普。
一、什么是空腹采血
空腹采血是指禁食8小时后空腹进行的血液收集。通过一段时间的禁食,可以让食物完全离开胃肠道,确保血液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减少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空腹采血一般在早上进行,建议受检者按时到场接受采血,在早餐前完成采血。
二、空腹采血的重要性
血液检验是检查、诊断和检查疾病的重要手段。空腹采血是血液检查中常用的方式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减少食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在正常进食状态下,食物经过消化后,其中的营养成分会进入到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导致血液中某些物质的浓度水平会受到影响,检测结果难以代表常规状态下患者的身体状况。因此,为尽量保证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身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各项指标,建议受检者在接受血液检验的前一天晚餐后至少禁食8小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保持12~14小时的禁食,进一步降低食物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二)保证疾病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检验结果是医生在对患者身体可能存在的疾病进行诊断的重要参考。通过空腹采血可以保证血液检验结果各项指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避免非空腹状态下多方面因素给数据带来的波动变化,保证疾病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以糖尿病血糖指标为例,需要考虑空腹状态、餐前及餐后状态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如果未能按照不同检验要求收集血糖指标数据,往往很难准确把握受检者的血糖情况。
(三)确保检验数据标准的统一性
通过严格要求空腹采血,可以保证通过血液检验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具有统一性,在后续的实验室分析、处理方面,能够在保证检验结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血液检验的效率。借助统一标准,收集到血液检验数据也能用于对比分析及相关研究工作,不仅能够辅助主治医师完成对受检者身体状况的全面分析,而且可以为科研人员研究疾病发生规律提供有力支持。
三、空腹采血对常见检验指标的影响
(一)血糖指标
空腹血糖相对稳定,通过空腹采血可以获取到准确的基础糖代谢水平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利于评估受检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并为糖尿病诊断提供准确数据。建议受检者在采血前8小时内不要进食、饮水。
(二)血脂指标
空腹状态下,血脂水平较低。合理禁食可以增加人体脂肪分解,降低血脂水平,进食后采血,血脂水平会有一定上升,不利于疾病诊断。建议受检者在采血前12小时内不要进食、饮水。
(三)肝功能指标
空腹状态下,肝功能指标较低。通过合理禁食可以减少人体肝脏代谢,从而让肝功能指标能够稳定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进食后肝功能指标会明显升高。为保证肝功能检验结果准确性,受检者不仅需要控制禁食时间,而且建议在受检前12小时以内不要饮酒、服药。
(四)肾功能指标
空腹状态下,肾功能指标较低,肾功能指标主要会受到蛋白质、盐分的影响,容易导致肾功能指标数据明显升高。在需要对受检者肾功能进行检验时,建议受检者至少在采血前12小时以内控制蛋白质、盐分的摄入,避免摄入过量。在摄入量合理且能够保持空腹状态的情况下,不会对肾功能指标造成过大的影响。
(五)甲状腺功能指标
空腹状态下,甲状腺功能指标较低,但甲状腺功能指标会受到含碘食物的影响,出现指标数据升高的情况。如果需要对受检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进行检验,受检者至少需要在采血前12小时以内避免摄入含碘丰富的食物,有效控制这部分影响。
(六)其他指标
除了上述提到的五项指标以外,空腹采血还有可能会对电解质、心肌酶等指标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受检者严格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做好空腹采血准备,以免因为身体未能调整到空腹状态导致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出现问题,影响医生对受检者身体状况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