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为什么越补越虚,中医教你健脾的正确方法!
随着快节奏下人们工作与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许多人都有了脾虚的困扰。食欲下降、倦怠乏力、腹胀疼痛,这些症状都在提示着脾胃功能的虚弱。然而,许多人都有脾虚问题,也有许多人尝试了各种健脾方法,却发现脾虚情况并没有好转,甚至“越补越虚”。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补脾健脾呢?中医来教你科学有效的健脾策略!
一、脾虚为何会“越补越虚”?
(一)错误认知导致盲目进补
脾虚其实分为很多类型,如脾气虚则应主要调整工作方式,避免过度劳累;脾阳虚则应主要注意保暖、多吃温补的食物;脾阴虚则需清热滋阴,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量;脾不统血则需要多吃补气血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脾虚气陷则需多吃补气食物,同时辅以有氧运动如瑜伽、太极等以提升中气。如果还没有分清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就盲目进补,很容易适得其反。
(二)生活习惯抵消健脾效果
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熬夜、久坐等,都是脾虚的“隐形杀手”。辛辣刺激的食物会导致脾胃受到损伤,长期熬夜、久坐会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处于疲劳状态,患者如果在吃补药的同时,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仍然未得到改善,其带来的不良影响会和健脾效果互相抵消,甚至出现“越补越虚”的现象。
(三)情绪因素干扰脾胃功能
中医认为 “肝木克脾土”,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当前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与精神压力普遍偏大,情绪问题在所难免。而脾脏负责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转化,当人们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这一功能的正常运行,此时即便服用再多的健脾药物,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脾虚状况。
二、中医科学健脾的方法
(一)根据不同脾虚类型进行饮食调理
不同脾虚类型会对应不同的食补药材,因此首先需要确认自己的脾虚类型。脾气虚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可以多吃薏米、红枣等补气食物;脾阳虚主要表现为腹部冷痛、四肢寒凉等,可以多吃羊肉、花椒等温补食物;脾阴虚主要表现为手脚发热、口渴等,可以多吃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食物;脾虚气陷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等,可以多吃牛肉、糯米等补气食物;脾不统血主要表现为面色发黄、皮下出血等,可以多吃茯苓、红糖等健脾养胃食物。如果病情较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膳。
(二)针灸推拿疏通经络
针灸和推拿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经络与穴位来调理脾胃功能。针灸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其中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针灸该穴位可以改善脾虚引起的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推拿常用手法包括揉、按、推、捏等,常用穴位包括脾腧、胃腧、合谷等。需要注意的是,推拿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理脾胃,但如果同时患有严重脾胃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则需要避免过度刺激皮肉,结合其他方法共同治疗。
(三)运动锻炼,增强脾胃动力
脾虚患者适合做有氧运动,通过持续的中低强度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进而改善脾胃虚弱。太极拳速度较慢、动作柔和,有助于调和全身气血,帮助五脏畅通;慢跑有利于活血通络,增强脾脏机能;饭后散步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还有助于消化,增强脾胃功能。
(四)情志调节,保持身心舒畅
肝郁脾虚与情志不畅息息相关,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健脾至关重要。患者应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当感受到情绪失控时,可以立即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进行缓解,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通过听音乐、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当长期处于心情舒畅的状态,脾胃功能也会随之改善。
结语
脾虚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获良好的调理效果。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通过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调理进行改善,若症状较为严重,则需要立即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系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