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分类型!中医教你辨别“风痹、寒痹、湿痹”的不同
痹症是中医常见的一类病证,主要因人体机表、经络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导致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以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在现代医学中,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以及颈肩腰腿痛等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都可归属于痹症范畴。中医对痹症的治疗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因和症状特点分为多种类型,其中 “风痹、寒痹、湿痹” 是临床常见的三种类型。下面从类型特点与治疗方法两方面,为你解析这三种痹症的区别及应对思路。
一、风痹、寒痹、湿痹的症状特点与成因
风痹、寒痹、湿痹的命名源于各自致病的主要邪气,症状表现与邪气特性密切相关,可通过典型特征加以区分。
风痹又称 “行痹”,主要因感受风邪所致,风邪具有 “善行而数变” 的特点,故风痹的核心症状是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疼痛位置不固定,可从一个关节转移到另一个关节,常伴有关节屈伸不利、肌肉酸痛,有时还会出现怕风、发热等表证。风邪易与其他邪气结合,若兼夹寒邪,会出现疼痛遇冷加重;兼夹湿邪,则会伴有关节沉重感。
寒痹又称 “痛痹”,多由寒邪侵袭引起,寒邪 “凝滞收引”,会导致气血凝滞不通,故其典型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遇寒冷刺激时疼痛加重,遇温热则疼痛缓解,严重时可出现关节屈伸困难、局部皮肤温度偏低。寒邪凝滞会使经脉收缩,常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病程日久还可能因气血不畅出现关节僵硬。
湿痹又称 “着痹”,主要因湿邪侵袭所致,湿邪 “重浊黏滞”,故湿痹以关节及肌肉酸楚、疼痛、重着为主要特征,即感觉关节沉重、发僵,活动时像裹着湿布一样不灵活,痛处多固定,常伴有关节肿胀、手足活动不便,且病情缠绵难愈,遇阴雨天气或潮湿环境时症状会加重。湿邪易阻碍脾胃功能,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大便黏腻、食欲不振等表现。
这三种痹症虽各有特点,但临床中单一邪气致病较少见,常是风、寒、湿邪兼夹致病,只是某一种邪气占主导地位,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主次。
二、风痹、寒痹、湿痹的辨证治疗方法
中医对风痹、寒痹、湿痹的治疗遵循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寒者热之”“湿者温之” 的原则,结合药物与针灸等手段,针对性祛除邪气、疏通经络。
风痹的治疗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为主,因风邪易袭阳位且善行数变,需兼顾养血活血以助祛风。药物治疗常用宣痹汤或防风汤加减,方中防风、秦艽、桂枝等祛风散寒通络,当归、川芎等养血活血,使血行通畅则风邪自散。针灸治疗多采用毫针泻法浅刺,选取风池、曲池、合谷等祛风穴位,配合疼痛部位的阿是穴(即压痛点),以疏通经络、发散风邪。
寒痹的治疗侧重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过温热药物驱散寒邪、疏通凝滞的气血。常用乌头汤或九味羌活汤加减,方中制乌头、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物温经散寒,羌活、独活等祛风除湿,辅以当归、芍药等养血通络,防止寒邪凝滞导致血瘀。针灸治疗时多采用深刺留针,配合艾灸增强温热效果,疼痛剧烈者可采用隔姜灸,利用生姜的温性和艾灸的热力,直达病所驱散寒邪,常用穴位有肾俞、关元、足三里等,兼顾温补肾阳以助散寒。
湿痹的治疗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为核心,因湿邪黏滞难去,需配合健脾利湿,使湿邪有出路。药物治疗常用薏苡仁汤或蠲痹汤加减,方中薏苡仁、苍术、茯苓等健脾祛湿,羌活、独活等祛风散寒,川芎、当归等活血通络,防止湿邪阻滞气血。针灸治疗多采用针灸并施,或配合温针、拔罐等方法,通过温热刺激促进气血运行、化解湿邪,选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健脾祛湿穴位,结合局部阿是穴,增强祛湿通络的效果。
此外,对于病程较长、邪气兼夹复杂或伴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痹症患者,需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调整方案。如兼见气血亏虚(关节疼痛绵绵、四肢麻木、心悸、形体虚弱),可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养血;若痹症日久导致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关节僵硬变形),则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兼顾补肝肾、益气血与祛风湿。
总之,风痹、寒痹、湿痹虽均属痹症,但因致病邪气不同,症状特点与治疗方法各有侧重。中医通过辨证辨别类型,针对性采用药物、针灸等手段,既能祛除邪气,又能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为痹症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