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护肾:别让血糖伤了肾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往往是糖尿病最易损伤的靶器官之一。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逐渐发展为肾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做好护肾工作至关重要,其中控制血糖、定期检查、避免伤肾药物是核心要点。
一、血糖失控:肾脏的“隐形杀手”
肾脏由数百万个肾小球组成,这些肾小球如同精密的“过滤器”,负责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同时保留有用的蛋白质等物质。而长期高血糖会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持续地损伤肾小球及肾脏血管。
高血糖使肾脏血管长期处于三高状态,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导致血液中蛋白质漏到尿液形成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早期信号。随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代谢废物蓄积引发肾功能不全,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需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越长,血糖控制越差,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就越高。因此,控制血糖是保护肾脏的第一道防线。
二、控制血糖:护肾的“基石”
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延缓已受损肾脏的病变进展。
血糖控制目标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不超过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应低于7%。但具体目标需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情况等由医生个体化制定,例如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
控糖方法
饮食管理: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减少精制糖、甜食、含糖饮料的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新鲜蔬菜等。同时,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禽、蛋、奶、豆制品等,但肾功能已受损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空腹运动,以防低血糖。
药物治疗:若饮食和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用降糖药,如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勿擅自停药、换药或调剂量,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及时发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三、定期查尿微量白蛋白:早期发现肾病的“预警信号”
糖尿病肾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出现明显水肿、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时,肾功能可能已严重受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是早期发现该病的敏感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指尿液中少量白蛋白排泄,正常时尿液白蛋白含量极低(<30mg/24h)。肾小球受损早期,普通尿常规可能查不出蛋白尿,但尿微量白蛋白已升高(30 - 300mg/24h),此时及时干预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5年开始,每年检查一次;
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应检查,之后每年检查一次;
若已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应根据医生建议增加检查频率,如每3-6个月检查一次,同时监测肾功能(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
四、避免滥用伤肾药物:肾脏的“保护伞”
肾脏是药物代谢排泄的重要器官,某些药物可能损伤肾脏,糖友更需警惕。
常见伤肾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期用)、布洛芬等,可能改变肾血流动力学,脱水或血容量不足时风险更高,有疼痛需在医生指导下选药,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等有肾毒性,使用需遵医嘱并监测肾功能。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等,可致肾小管间质损伤,长期用可能引发肾衰竭,应避免使用。
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前告知医生糖尿病史及肾功能,在指导下用药;不自行用偏方、秘方;用药时观察尿量、水肿等情况,异常及时就医。
其他护肾要点
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加速肾病进展,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个体化调整)。可遵医嘱用ACEI或ARB类药,既降压又减少尿蛋白。
戒烟限酒:吸烟损害肾脏血管,加重缺血缺氧;过量饮酒影响血糖,间接伤肾,糖友应戒烟限酒。
适量饮水:每日1500~2000ml(肾功能严重受损者遵医嘱调整),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肾脏损伤多不可逆,糖友护肾宜早不宜迟。做好控糖、定期检查、合理用药及生活管理,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肾病,保护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