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养生必知:这三种药草如何守护你的健康?
清明时节,春雨润泽万物,亦是人体顺应天时调养肝木的黄金期。中医认为,春季属木,与肝脏疏泄功能相应,此时若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如情绪烦躁、目赤口干),需以清热、利湿、温通之法调和。古人取应时草木之性,以菊花清肝明目、茵陈疏利肝胆、艾草温经散寒,将自然馈赠凝为养生智慧。三味药草跨越千年,仍在清明雨声中为现代人传递着“天人相应”的健康密码
清肝明目菊花香:《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称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本草纲目》记载:“菊花能除风热,益肝补阴。”李时珍认为,菊花通过滋养肺肾来平衡肝火,从而缓解头晕目眩、眼干等症状。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因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
现代研究表明,菊花主要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类和有机酸类等化学成分。挥发油具有抗菌作用,能抑制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且能降温降压;黄酮类成分能抗氧化、舒张血管及降血脂,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养生方案】
菊花应选:花朵完整、色泽淡黄、无硫熏刺鼻味。
1、 菊杞护眼茶:
白菊花5-8朵、枸杞10粒,开水冲泡10分钟。每日1杯,可清肝明目
适合用眼过度者(如眼干、视物模糊等)
2、 菊花明目枕:
黄白菊花各150克,配苦荞麦皮200克、黑豆皮100克、决明子300克同装入枕芯中。此枕养阴清热,对肝阴不足、肝火上炎而致的目赤肿痛、干涩羞明、视物不清等症,均有良好效果。
【注意事项】
菊花性寒,脾胃虚寒(易腹泻、怕冷)者慎用。孕妇及过敏体质建议咨询医师。
长期饮用菊花茶可能导致脾胃虚寒者腹痛,建议每周饮用不超过4次。
中西药配伍禁忌:与镇静药、麻醉药、降压药同用时不宜剂量过大。
利胆退黄茵陈好:茵陈作为传统利胆退黄要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茵陈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被后世誉为治疗湿热黄疸的经典名方,足见其在肝胆疾病治疗中的核心地位。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进一步强调采收时效:“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可见清明前后的茵陈幼苗药效最佳。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显著的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功效。当肝脏代谢异常或胆汁排泄受阻时,湿热郁蒸可引发黄疸。对此,在《食医心镜》记载食疗方“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现代研究中发现茵陈中的香豆素类、绿原酸等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减轻肝脏负担。但需注意,黄疸病因复杂(如病毒性肝炎、胆道梗阻等),茵陈虽为对症良药,仍需结合临床诊断明确病因,配合综合治疗。
【养生方案】
1、茵陈红枣汤:
茵陈30克、红枣10颗,煮水20分钟。每周2-3次,具有利湿退黄、健脾补中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体弱引起的黄疸。
2、茵陈粥:
茵陈30-60g,粳米100g,白糖少许
茵陈洗净入瓦煲加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入粳米,再加水600ml,煮至粥熟,调味成甜均可
适用于湿热蕴蒸,胆汁外溢所致之目黄身黄,小便不利,尿黄如浓茶,属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者;以及湿疮瘙痒,流黄水者。每日两次,7-10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茵陈苦寒,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腹泻,建议连用不超过2周。 内服常用量6-15g,外用适量
寒湿体质(畏寒、舌苔白)者需配伍生姜、白术等温性药材。
中西药配伍禁忌:不宜与奎尼丁、氯霉素、洋地黄类类药物合用
温经散寒艾叶妙:清明是艾草最为鲜嫩的时候,口感清爽,香气浓郁,此时入膳最为鲜美。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的干燥叶。性温,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本草纲目》称艾叶可“温中,逐冷,除湿”。内服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之功。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现代研究中发现艾叶含挥发油、倍半萜类及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菌、增强免疫力、平喘、抗过敏性休克、镇咳、祛痰、利胆、兴奋子宫作用,对心血管系统、血凝和血小板、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影响。艾叶的“小毒”源于挥发油中的侧柏酮(过量可能引起头晕、呕吐等),建议内服时煮沸15分钟以上以来降低毒性。
【养生方案】
1、艾姜煮蛋:
材料:鲜艾叶10克、生姜15克、红枣3枚、鸡蛋2个(煮熟去壳后)、红糖适量。
做法:将生姜切片,和洗净的艾叶、红枣一同放进锅里,加适量清水,先用文火煮开。然后,把剥壳后的鸡蛋,再放进锅里煮10-15分钟,加进红糖,吃蛋喝汁,甘辛温润,兼具药香与甜味。温经散寒,益气养血
适用于下焦虚寒所致的腹中冷痛、月经失调、血崩漏下、行经腹痛、胎漏下血、带下清稀、宫寒不孕者。
2、 艾叶泡脚:
艾叶30克煮水,水温40℃左右,泡15分钟。每周3次,改善手脚冰凉。
【注意事项】
艾叶性温,阴虚火旺(如口干舌燥、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者慎用。 孕妇禁用,儿童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艾叶内服安全用量3-9g,外用适量。
艾叶泡脚需饭后1小时后进行,避免空腹引发低血糖头晕。
中西药配伍禁忌:与镇静药、麻醉药同用时不宜剂量过大。
中药使用提醒
1. 辨证为先:中药需根据体质和症状使用,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切勿私自用药。
2. 规避风险:部分药材可能引起过敏或药物相互作用用药前请咨询中医师。
3. 文化传承:清明食艾、饮菊花茶等习俗,体现了中医药“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
当清明的雨丝再次飘落,愿我们既能以菊花茶润泽双眸,借艾草香温暖身心,亦不忘将这份传承千岁的草木智慧,化作守护健康的永恒星光。毕竟,先人留下的,不仅是墓碑前的追忆,更有自然中生生不息的答案。
野外鉴别(采摘时留根以保护资源)
茵陈:
艾草:
特性 | 茵陈 | 艾草 |
叶片 | 羽状分裂,表面白绒密裹 | 羽状深裂,边缘具锯齿, |
植株 | 丛生莲座状 | 单株或小丛 |
气味 | 青草清香 | 浓烈药香+苦味 |
颜色 | 整体灰白色或灰绿色 | 正面深绿色或深黄绿色,背面银白色 |
生长地 | 河岸湿地枯根旁 | 路边荒野山坡 |
采摘期 | 3—4月药效最佳 | 全年可采,春季食用价值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