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局部麻醉手术后护理要点

局部麻醉手术后护理要点

刘婉吉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手术麻醉科
2025年08月06日 8页 2011 海报 复制链接

局部麻醉是通过局部注射或涂抹麻醉药,暂时阻断手术区域神经传导的麻醉方式,广泛用于体表小手术(如脂肪瘤切除、外伤缝合)、牙科治疗、内镜检查等。与全身或椎管内麻醉相比,它对全身影响小、术后恢复快,但护理不当仍可能引发局部出血、感染等问题。下面将从多维度解析局部麻醉术后的科学护理要点。

一、术后即刻观察

局部麻醉术后1-2小时是不良反应高发期,需重点监测以下方面:

1、生命体征:虽局部麻醉对循环、呼吸影响小,但仍要测血压、心率(尤其高龄或有基础疾病患者),观察有无头晕、面色苍白(可能是轻度毒性反应)。若出现血压下降等症状,先平卧休息、喝温盐水,未缓解则告知医护人员。

2、药物过敏反应:极少数人可能对局麻药过敏,症状有皮肤瘙痒等。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这是术后最紧急观察要点。

3、出血与渗血:术后30分钟内观察敷料有无渗血。若渗血快或皮下淤青扩大,用干净纱布轻压止血5-10分钟,避免反复移位按压。

4、肿胀与疼痛:麻醉1-2小时后消退,术区可能轻微肿胀、胀痛属正常。但若肿胀迅速加重,需警惕血肿形成,及时联系医生。

二、穿刺部位护理

局部麻醉穿刺点小,但护理不当易感染或愈合延迟,核心原则是“保持清洁、避免刺激”。

1、术后2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完整,避免沾水。若弄湿,用无菌棉签吸干或到医院换敷料,勿用纸巾或酒精擦拭。

2、敷料更换:无菌敷料一般术后1-2天更换(遵医嘱)。拆线前勿频繁揭开,拆除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清洁伤口周围,忌用碘伏涂缝合处。

3、禁止抓挠按压:麻醉消退后术区可能发痒,抓挠易致伤口裂开或感染,可用干净手掌轻按止痒。

4、保护手术部位:面部手术避免化妆、摩擦;四肢手术避免碰撞硬物;口腔内手术(如拔牙)术后24小时内不漱口、不吸吮,防血凝块脱落致干槽症。

三、疼痛管理

局部麻醉术后疼痛出现较早(麻醉消退后1-2小时),程度与手术大小相关,需针对性干预:

1、疼痛评估与用药:

1)轻度疼痛(评分1-3分):可休息、转移注意力缓解,不用药;

2)中度疼痛(评分4-6分):遵医嘱饭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避免与其他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同服,防出血;

2、物理镇痛技巧:

1)冷敷:术后48小时内,用裹毛巾的冰袋轻敷术区,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减轻肿胀疼痛(避开开放性伤口)。

2)体位调整:四肢手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如手部手术垫枕、下肢手术卧床垫软枕,促进血液回流缓解胀痛。

四、活动与饮食

局部麻醉对全身功能影响小,术后活动和饮食限制较宽松,需结合手术部位调整:

1、体表小手术(如脂肪瘤切除):术后可正常活动,避免手术侧肢体过度用力(如肩部术后避免举高重物)。

2、特殊部位手术:关节附近手术(如腱鞘囊肿切除)术后1-2天减少关节屈伸;口腔、咽喉部手术(如扁桃体活检)术后1-2天避免剧烈说话或吞咽,防伤口牵拉出血。

3、活动禁忌:术后24小时内避免游泳、泡澡等污染伤口的活动,外出保护术区(如戴防护套),防碰撞。

五、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局部麻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但需掌握识别方法以便及时干预:

1、局部血肿:术后数小时术区肿胀加剧、皮肤发紫、触痛明显甚至有硬结,立即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30分钟并冷敷;若肿胀扩大或皮肤苍白、麻木,需就医(可能穿刺引流)。

2、伤口感染:术后2-3天伤口红肿、有黄色脓性渗液、疼痛加重且发热(体温>38.5℃),不可自行涂药,需就医清创,遵医嘱用抗生素,保持伤口干燥并定期换药。

总之,局部麻醉术后护理核心为“关注局部、预防感染、避免损伤”。患者及家属要重点观察手术部位出血、肿胀和疼痛变化,遵循“保护伤口、科学镇痛、适度活动”原则,牢记并发症危险信号(如剧烈疼痛、脓性渗液、持续麻木),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多数情况下,术后恢复快,规范护理可降低风险,促进伤口愈合。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局部麻醉手术护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