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成长的黄金搭档:维生素AD补充全攻略
在儿童保健科门诊,常有家长疑惑:“孩子频繁夜醒、多汗枕秃,是缺钙吗?”实际上,这些症状更可能是维生素A、D双重缺乏的早期信号。据《中国七城市婴幼儿营养调查》(2019–2023),我国0–3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达32.4%,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48.1%。本文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为家长提供一份科学、可操作的AD补充攻略。
维生素AD的生理作用:
维生素AD宛如宝宝身体里的“超级护卫队”,对其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生素A堪称宝宝的“健康盾牌”,它能够守护宝宝的眼睛发育,预防夜间视物模糊的情况;可以筑起皮肤和呼吸道的防线,减少感冒、腹泻的发生;还能促进铁元素的吸收,让宝宝远离贫血的困扰。而维生素D则是宝宝的“骨骼工程师”,它帮助钙质在骨骼中扎根,预防佝偻病(如O型腿、方颅),同时诱导抗菌肽分泌,调节免疫系统,降低过敏的风险。
如何判断宝宝可能缺乏维生素AD呢?
只要记住“三对三”口诀,就能在家快速自查宝宝是否缺维生素 AD:先看维生素 A,夜里像“小夜盲猫”,一到暗处就跌跌撞撞;皮肤像“粗砂纸”,摸上去沙沙响还反复湿疹;感冒“月卡”,几乎月月发烧咳嗽往医院跑。再看维生素 D,枕头“洗了脸”,一觉醒来汗湿一大片;后脑勺出现“甜甜圈”,头发磨出一圈白白的头皮;牙齿“迟到生”,一岁还不见小白牙。若孩子同时出现以上任意两类提示,就带上他去儿保科抽个指尖血,十分钟出结果,缺不缺立刻见分晓。
如何补充维生素AD
中华医学会最新指南给出了明确的建议。补充时间是从宝宝出生后14天开始,一直持续到3周岁生日,并且特别适合母乳喂养、体质差、常感冒的宝宝。每日的最佳剂量根据年龄段有所不同,0 - 6个月的宝宝需要维生素A 1500 IU、维生素D 400 IU;7个月 - 3岁的宝宝则需要维生素A 2000 IU、维生素D 600 IU。特殊情况还需要加量,比如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前3个月维生素D要增加至800 IU/天;宝宝腹泻或肺炎期间,维生素A可短期增加至2000 IU/天。选购时要认准“国药准字”号产品(如伊可新),避免选择海淘产品,以防其剂量不符合国家标准。
食补能否代替补充剂呢?
实际上,这并不现实。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猪肝,存在重金属风险,每周食用不能超过1次;而富含维生素D的三文鱼等深海鱼每日摄入不足50克,宝宝往往吃两口就饱了,维生素D补充杯水车薪。所以,每天一粒补充剂才是更为靠谱的选择。
按量服用不会中毒
不少家长担心补充剂会导致中毒,其实按照说明服用是绝对安全的。维生素A需连续每天吃50粒才可能中毒,维生素D则需每天吃8粒以上,这都远远超过了推荐量。夏天也不要想着停掉维生素D,所谓“晒太阳合成”并不适用于宝宝。因为这需要宝宝裸露四肢、不做防晒、在夏季正午暴晒30分钟,而紫外线会伤害宝宝娇嫩的肌肤,实在是得不偿失。
维生素AD的剂型选择及喂服方法
在选择维生素AD的剂型时,0 - 1岁的宝宝适合滴剂型(绿色包装),1 - 3岁的宝宝则选择胶囊型(粉色包装)。喂服时有个最佳姿势:抱起宝宝呈45°角,剪开胶囊后将内容物挤入宝宝口腔内侧,喂完后竖抱轻拍宝宝的背部,这样能避免直接滴入口腔引发呛咳。同时要注意,不要用滴管直接放入宝宝口中,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风险;也不要将其混在奶里,否则会有50%粘在瓶壁上造成浪费;最佳的服用时间是早餐后30分钟,这时吸收率能提高40%。 此外,有些危险信号要警惕,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带宝宝就医:持续补充3个月仍有多汗、夜惊的症状;身高曲线连续3个月低于标准线;体检发现血液维生素A<0.2mg/L或维生素D<20ng/mL。
科学补充维生素AD,只需牢牢记住三条原则:
第一,早开始——从宝宝出生后第 14 天起就启动补充,并坚持到 3 周岁;第二,足剂量——按年龄段分段给药,早产、低体重或急慢性疾病等特殊人群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调整;第三,勤监测——结合常规体检和血清维生素A、25-OH-D 水平检测,动态评估效果,及时修正方案。
维生素 AD 补充是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和反复感染的“基石策略”,家长务必摒弃“食补万能”的误区,在专业指导下长期坚持。小小一粒维生素 AD 胶囊,正是宝宝成长路上的隐形守护神,让健康从第一口奶延续到三岁后的每一步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