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狭窄术后护理,避免尿路堵塞
输尿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可能由于先天发育异常、结石、炎症、手术创伤或肿瘤压迫等因素所致。其主要表现为输尿管腔径变窄,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积水、感染甚至肾功能损害。手术是目前治疗输尿管狭窄的有效方法,包括输尿管成形术、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或肾盂输尿管吻合术等。术后护理对恢复疗效、预防并发症尤为关键,尤其是在防止尿路堵塞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系统性护理措施。
一、术后尿路堵塞的常见原因
尿路梗阻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原因有:患者术后水肿致狭窄水肿,术后黏膜脱落的组织增生堵塞,有血凝块,有分泌性的感染,术后输尿管支架位置漂移或者梗阻,患者自身尿液浓缩、饮水不足或者控便不理想均增加堵塞的因素。如未及时发现并处理会出现肾积水、感染、尿瘘及肾功能不逆转。
二、引流管及支架的护理要点
多病例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或肾造瘘引流管,适当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预防尿路堵塞。须每日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及量,呈正常清亮透明状或淡黄色液体,如出现混浊、血性、气泡液体须警惕感染及支架移位,保持引流系统通畅、严密固定,防止扭动、受压、牵拉等。
引流管的常规性预防阻塞处理方法是定期的冲洗,工作人员要遵照医师指示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实施冲洗,要严格遵循冲洗压力以及冲洗频率,防止在冲洗的时候出现逆行性感染的现象。当引流突然间出现减小或者停止的情况时要及时检查管的通畅状态,同时要告知医师进行解决。
支架相关不适如腰痛、尿频、尿急等较为常见,属支架异物刺激反应,通常可通过指导患者多饮水、短时间口服解痉药物等方式缓解,但仍需注意甄别支架堵塞或移位的可能。
三、术后体位与活动指导
术后保持正确体位及适当地活动有利于尿液的引流,减轻泌尿道的压力,患者术后早期半卧位有利于引流液的顺畅排出,减少泌尿道回流的可能,并鼓励患者在术后早期适当地进行床上翻身、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提高免疫力,减少下肢静脉血栓。
但是活动期间要护理好引流管及支架,防止剧烈运动导致管路脱落或弯曲。支架存在的期间,避免举重物,反复弯腰,剧烈运动。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引流袋,将引流袋适当抬高负压,促进引流的持续进行。
四、饮食与水分管理
术后早期即鼓励患者大量饮水,一般饮水量要求达到2500ml/d,多饮水的目的是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沉淀,降低支架阻塞率及感染率。一般情况下患者应以温开水为宜,忌饮浓茶、咖啡、碳酸类等刺激性饮料。
饮食上以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同时防止过多食用动物蛋白、高草酸等食物,如菠菜、浓汤、动物内脏等食物以减少结石形成的可能性。当患者存在感染或者手术后高热等情况时配合患者进食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饮食进行营养补充。
五、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尿路梗阻是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术前术后应及时留取尿常规和尿培养标本,观察白细胞、亚硝酸盐及菌落数变化等感染指标;严格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或漏用导致耐药。
加强患者会阴及造瘘口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逆行性感染。叮嘱患者术后避免泡澡、盆浴和性生活,需医生确认恢复情况后方可进行。女性月经期更应注意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术后按医嘱定期复查影像学(肾盂造影、泌尿系CT、B超等),评估输尿管通畅及支架位置和置管时间;及时取出或更换支架,防止结石、断裂或嵌顿。同时关注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的波动,确保稳定。多次狭窄复发者需进一步排查代谢异常、结石体质及慢性感染等,进行综合干预。
结语
术后输尿管狭窄患者护理范围覆盖整个术后阶段,具体护理目的是引流充分、预防堵塞、防止感染和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其护理内容有专业护理知识指导,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身体特点,制定方案并真正实施,加强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保证患者在术后自主管理和风险的提前自我发现与规避,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提高患者的术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