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120分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法则
在生活中,咱们偶尔会听到这样令人痛心的消息:一位看似健康的人,突然捂着胸口,脸色苍白,倒在地上,最终没能抢救过来。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在作祟。急性心肌梗死,就像一个隐匿在暗处的 “杀手”,一旦发作,便来势汹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可怕的疾病,以及面对它时,我们该如何把握 “黄金 120 分钟”,守护住生命的希望。
一、识别心梗信号,抓住救命时机
1. 典型症状:疼痛是 “警报器”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胸痛。这种胸痛,就像有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疼痛往往非常剧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会超过 20 分钟。和普通的胸痛不同,它不会因为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而轻易缓解。有些患者还会感觉疼痛向左肩、左臂,甚至是下颌、背部等部位放射。除了胸痛,患者还可能伴有大汗淋漓,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心慌,感觉心脏在胸腔里 “扑通扑通” 乱跳;呼吸急促,怎么喘气都觉得不够用;恶心呕吐,胃里翻江倒海。
2. 不典型症状:别被 “伪装者” 迷惑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有时候并不那么典型,很容易被大家忽视。比如,有些患者可能仅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这时候就很容易被误以为是胃疼,自己随便吃点胃药就应付过去了。还有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能疼痛并不明显,只是感觉胸闷、气短,或者莫名其妙地感到极度乏力、疲惫。女性患者发作时,症状也可能不太典型,除了胸痛,还可能伴有头晕、心悸等症状。所以,当出现这些不寻常的身体不适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二、黄金 120 分钟,与死神赛跑
1.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从发病到开通梗死血管,如果能在 120 分钟内完成,那就能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这 120 分钟,被医生们称为 “黄金 120 分钟”,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因为心肌细胞在缺血的情况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死亡。时间拖得越久,坏死的心肌就越多,心脏功能受损也就越严重。所以,当身边有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时,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和死神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
2. 正确应对,为生命争取时间
如果发现有人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刻拨打 120 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让患者就地坐下或者躺下休息,千万不要让患者再进行任何活动,哪怕是轻微的走动都不行,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让病情更加恶化。同时,要尽量安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保持冷静,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只会让心脏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果平时患有冠心病,建议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在确认患者血压不低的情况下,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一片,3-5分钟可以重复一片,持续15min症状仍不缓解请立即拨打120。如果家里有吸氧设备,也可以给患者吸氧,增加心肌的供氧量。
要是患者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和心跳停止,这时候身边的人就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具体操作方法是:让患者平躺在硬地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也就是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按压的时候要用力,幅度大概在 5 - 6 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 100 - 120 次。按压30次后取出患者口腔义齿或是异物,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深吸一口气,屏气,双唇包绕病人口部形成封闭腔,用力吹气,吹气时间>1秒,或潮气量500—600ml,用眼睛余光观察病人胸廓是否抬起,连续吹气2次,每次间隔2秒。按压与吹起的比例为30:2,一直按压到救护车到来或者患者恢复呼吸和心跳为止。
救护车到达后,会迅速将患者送往医院。在医院里,医生会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可能会采用溶栓治疗,就是用药物把堵塞血管的血栓溶解掉;也可能会进行急诊介入治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支架,通过手术的方式把堵塞的血管撑开,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患者和家属这时候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
急性心肌梗死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症状,知道在发病时如何正确应对,把握好 “黄金 120 分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工作,就能够大大降低它的发生风险,守护好我们的生命健康。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些知识牢记在心,不仅能保护好自己,还能在关键时刻帮助身边的人,让生命的希望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