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患者如何安全进食?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俗语生动地道出了饮食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吞咽障碍患者而言,进食却可能成为一场充满挑战的“战斗”。吞咽障碍,这个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问题,正严重影响着众多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在老年群体中,吞咽障碍的罹患率为8.4%至60%,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里,社区罹患率达13.9%,养老机构中更是高达26.4%。那么,吞咽障碍患者该如何安全进食,为身体“加油”呢?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调整进食姿势,为安全“护航”
1.坐姿
能坐立的患者,建议采用坐姿进食。双脚平稳着地,双膝关节屈曲90°,躯干挺直,前方放置高度适宜的餐桌,可使食物顺畅通过食管,降低误吸风险。
2.半坐卧位
无法坐起的患者,至少摇高床头30°,头部稍前屈,利于食物向食管移动。偏瘫患者可用毛巾或枕头垫高偏瘫侧肩部,喂食者站在健侧,便于观察与喂食。
3.侧卧位
偏瘫患者可采取健侧卧位的半侧坐卧位,利用重力使食团在健侧咽部顺利吞咽,减少食物在患侧残留,降低误吸可能。
4.特殊姿势
仰头吞咽适合口或舌功能缺损患者,但食团入咽后需立即低头吞咽,避免误吸;低头吞咽可缩窄口咽结构、保护气道;转头吞咽时头转向患侧,利用健侧吞咽,适合单侧咽壁及喉部功能异常患者。
二、合理选择食物,为健康“把关”
1.食物质地
中国吞咽障碍食品分级金字塔中,凝胶状食物最适宜,其硬度小、易变形、无呛噎风险,少量误吸也不易引发肺部感染。此外,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食物质地:稀液体添加增稠剂减缓流速;固体食物软化、搅拌或切碎,使其密度均匀、易吞咽。
2.食物特性
患者食物应柔软、密度形状均一、黏度适中且易变形。避免易碎松散(如米饭、饼干)、混合黏度(如带大块食材的蔬菜汤)及富含纤维(如菠菜、芹菜)的食物,以防误吸或吞咽困难。
三、挑选合适餐具,为进食“添翼”
1.匙羹:小巧轻便,助力精准喂食
在为吞咽障碍患者挑选餐具时,匙羹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要选择匙面小的,容量大概在5-10ml,这样每次舀取的食物量不会过多,方便患者吞咽。匙羹的柄最好长一些或者粗一些,方便抓握,对于手部力量较弱的患者来说,粗柄的匙羹更容易拿稳。
2.碗碟:广口平底,防滑稳当
碗和碟的选择也有讲究。碗最好是广口平底的,这样方便患者将食物舀起来,而且加了防滑垫的碗,放在餐桌上更加稳当,不会轻易滑动,避免了因为碗的移动而导致食物洒落。有吸盘的碗及碟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可以紧紧地吸附在桌面上,进一步增加了稳定性,让患者在进食时更加安心。
3.水杯:特别设计,减少误吸风险
对于吞咽障碍患者来说,普通的水杯可能不太适合。缺口杯是个很好的选择,它的设计可以让患者更容易控制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减少误吸的风险。定量吸管杯也不错,通过特殊的设计,能够控制每次吸入的水量,提高进食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四、把控进食细节,为安全“加固”
为了让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更安全,需全方位把控进食细节。每一口食物的量都至关重要,应从少量开始,流质食物先以1-4ml尝试,再依患者适应情况逐步增加,最多不超20ml;进食速度也要放缓,待前一口吞咽完成再吃下一口,避免食物重叠入口。身体虚弱的患者,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既利于消化,又能保障营养。此外,将食物置于口腔最易感知处,偏瘫患者放于健侧舌后部,方便吞咽。同时,安静的进食环境不可或缺,减少聊天、电视等干扰,让患者专注吞咽,降低呛咳风险。进食前后,口腔清洁不能忘,餐前清除痰液及分泌物,餐后清理食物残渣,必要时辅助排痰,预防感染;进食后,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坐卧位30-40分钟,防止食物反流,多管齐下,才能切实保障患者的进食安全。
吞咽障碍患者的安全进食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从进食姿势的调整,到食物的精心选择,再到餐具的合理挑选以及进食细节的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吞咽障碍患者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重新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