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普小知识之“尿液”知多少
提起尿液,你可能会觉得有些“难登大雅之堂”。但别小看这小小的液体,它可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晴雨表”。通过简单的尿液检查,医生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你身体的信息,帮助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那么,尿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尿液检查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关于尿液的那些事儿,让你对这个每天都和我们“亲密接触”的液体有更深入的了解。
尿液的形成:身体的“净化之旅”
尿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主要由肾脏来完成。肾脏就像一个精密的“过滤器”,将血液中的废物、多余的水分和盐分等物质过滤出来,形成尿液。
肾小球过滤: 血液流经肾脏的肾小球时,其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葡萄糖、氨基酸、尿素、肌酐等)被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的水和盐分等)被重新吸收回血液。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还会将血液中的一些废物(如药物、毒素等)分泌到尿液中。
形成终尿: 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后,剩下的液体就形成了终尿,最终通过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出体外。
尿液的颜色:身体状况的“指示灯”
正常情况下,尿液的颜色是淡黄色。尿液的颜色深浅,与饮水量、出汗量等因素有关。但某些情况下,尿液颜色的改变也可能提示身体存在疾病。
淡黄色: 正常尿液的颜色。
深黄色: 可能是饮水不足、出汗过多或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
红色: 可能是尿路感染、肾结石、肿瘤等引起的血尿。
棕色: 可能是肝胆疾病、肌肉损伤等引起的。
乳白色: 可能是丝虫病、乳糜尿等引起的。
绿色: 可能是服用某些药物或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
尿液检查:解读身体的“密码”
尿液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对尿液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肾脏、泌尿道以及全身的健康状况。
尿液检查主要包括:
尿常规: 这是最常见的尿液检查项目,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比重,以及尿蛋白、葡萄糖、酮体、红细胞、白细胞、亚硝酸盐等指标。
尿沉渣: 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可以了解肾脏和泌尿道是否存在炎症、感染、损伤等情况。
尿培养: 用于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细菌,以及细菌的种类和药敏情况,可以诊断尿路感染。
尿蛋白定量: 用于检测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评估肾脏的损伤程度。
尿微量白蛋白: 用于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可以早期发现肾脏损伤。
尿常规:解读身体的“体检报告”
尿常规是体检中常见的项目,其中的各项指标,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尿蛋白: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含有蛋白质。尿蛋白阳性,提示肾脏可能存在损伤,肾脏的“过滤网”可能出现了问题。
尿葡萄糖: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尿葡萄糖阳性,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
尿酮体: 尿酮体阳性,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剧烈运动等引起的。
尿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含有红细胞。尿红细胞阳性,可能是尿路感染、肾结石、肿瘤等引起的血尿。
尿白细胞: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含有少量白细胞。尿白细胞增多,提示尿路可能存在感染。
亚硝酸盐: 尿液中存在亚硝酸盐,提示尿路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正确留取尿液标本: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留取尿液标本看似简单,但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留取中段尿: 清洁外阴后,留取中间一段尿液,避免留取前段和后段尿液,以减少污染。
使用清洁容器: 使用医院提供的无菌尿杯或清洁的容器留取尿液。
及时送检: 尿液标本应及时送检,避免长时间放置,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尿液:健康管理的“好帮手”
通过了解尿液的形成、颜色和检查,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定期进行尿液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尿液这个“好帮手”,守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