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小儿腹泻的病因与饮食调整
老年模式

小儿腹泻的病因与饮食调整

倪夏林 大竹县妇幼保健院
2025年08月20日 23页 2691 海报 复制链接

小儿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全球每年导致约50万儿童死亡。腹泻的规范管理不仅关乎症状缓解,更涉及营养恢复、生长发育保障等深层问题。本文系统解析小儿腹泻的六大核心维度,提供可操作的病因分析与饮食调整方案。

一、病因解码:从感染到非感染的全面认知

1.感染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占70-80%):轮状病毒(A组最常见)、诺如病毒(冬季爆发)、腺病毒(40/41型)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破坏肠上皮细胞导致渗透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占15-20%):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耐热毒素(ST)、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空肠弯曲菌(螺旋形G-杆菌)引发炎症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占5-10%):隐孢子虫(免疫抑制患儿易感)、贾第鞭毛虫(旅游者腹泻)破坏肠绒毛结构。

2.非感染性腹泻:

食物过敏:牛奶蛋白过敏(CMPA)占婴幼儿腹泻的2-3%,表现为血便、腹胀,IgE介导型发病急骤。乳糖不耐受:原发性(遗传性乳糖酶缺乏)多见于亚洲儿童,继发性(腹泻损伤肠黏膜)常见于肠道感染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广谱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艰难梭菌(CDAD)检出率达15-25%。

二、病理机制:从肠道到全身的连锁反应

腹泻的发生发展遵循"三阶段损伤模型":肠黏膜损伤:病原体或毒素破坏肠上皮细胞(如轮状病毒破坏成熟肠细胞),导致刷状缘酶(如乳糖酶)活性下降。消化吸收障碍:双糖酶缺乏引发渗透性腹泻(如乳糖不耐受),脂肪吸收不良导致脂肪泻(大便含未消化脂肪)。全身炎症反应:细菌内毒素(LPS)激活TLR4受体,引发IL-6、TNF-α等炎症因子释放,导致发热、电解质紊乱。

严重腹泻可引发"死亡三联征":脱水(血容量减少)、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代谢性酸中毒(乳酸堆积)。

三、饮食调整总原则:分阶段精准管理

1.急性期(48小时内):

口服补液盐(ORS):优先使用低渗ORS(钠浓度75mmol/L),按体重计算补液量(轻度脱水:50ml/kg;中度:80ml/kg)。饮食暂停策略:6月龄以下婴儿暂停辅食,母乳喂养儿增加哺乳次数(每日8-12次);人工喂养儿改用无乳糖配方奶。

2.恢复期(48小时后):

逐步复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原则,首日恢复1/3原食量,次日恢复2/3,第三日恢复正常。食物选择:优先选用低渗透压食物(如香蕉、米粥),避免高糖(果汁、甜饮料)、高脂(油炸食品)、高纤维(全麦面包)食物。

四、特殊病因的饮食干预方案

1.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腹泻:补充锌剂(20mg/日,连续10日)可缩短病程20%,降低复发率30%。诺如病毒腹泻:采用"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酱、吐司),减少胃肠蠕动。

2.细菌性腹泻:

产毒性大肠杆菌腹泻:补充益生菌(如鼠李糖乳杆菌GG)可竞争性抑制致病菌黏附,缩短腹泻时间1.5天。痢疾杆菌腹泻:避免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防止毒素滞留加重肠黏膜损伤。

五、营养支持:预防营养不良的三大策略

能量密度调整:腹泻恢复期采用"高能量密度饮食"(1.5-2kcal/ml),通过添加植物油(5-10ml/餐)增加热量。微量营养素补充:维生素A(200,000IU单次剂量)可修复肠黏膜,锌(20mg/日)促进免疫恢复,铁剂(3-6mg/kg/日)纠正贫血。生长监测:使用WHO儿童生长标准曲线,每月测量体重、身长,绘制生长曲线图,及时发现生长迟缓(体重/年龄<-2SD)。

小儿腹泻的管理需要医疗专业人员与家庭的紧密协作。通过精准病因诊断、分阶段饮食调整、科学营养支持,完全可以将腹泻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降至最低。记住,腹泻治疗的关键不是"止泻",而是通过合理饮食维护肠道功能,促进自身修复。当每个家庭都能掌握这些科学知识,我们就能真正实现"腹泻不可怕,科学应对它"的防治目标。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小儿腹泻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