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也会“短路”:癫痫发作时,身边人应该怎么做?
癫痫,俗称“羊角风”,是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疾病,我国患病率约0.7%,超900万患者正面临发作风险。看似突然的抽搐、意识丧失,实则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的“短路”表现。2025年《中国癫痫诊疗指南》指出,约70%的癫痫发作可通过规范急救降低二次伤害风险,但现实中超60%的目击者因缺乏科学认知采取错误措施。本文将从“科学认知—即时应对—紧急处理—日常预防”四大维度,结合权威指南与真实案例,系统解析癫痫发作时的正确处理方法,让“身边人”从“被动恐慌”变为“主动守护”。
一、科学认知:破除误区,理解“大脑短路”的本质
癫痫并非“不治之症”或“精神疾病”,而是一种由遗传、脑外伤、肿瘤、感染等多因素引发的慢性脑部疾病。其发作时,患者可能表现为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或仅出现短暂失神、幻觉等“小发作”。需特别澄清三大误区:其一,癫痫不会传染,但需警惕遗传风险;其二,发作时“咬舌”概率不足5%,强行塞物可能造成牙齿断裂或气道阻塞;其三,抽搐无法通过“按压人中”“掐虎口”终止,反而可能加重损伤。2025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强调,公众需避免“恐慌性操作”,转而关注“保护性措施”。
二、即时应对:五步黄金法则守护生命安全
当目睹癫痫发作时,应遵循“五步黄金法则”:
1.移除危险:迅速清理患者周围尖锐物品,如桌椅、热水瓶,避免二次碰撞;若在楼梯、水池边,需缓慢转移至平坦安全处。
2.保持侧卧:将患者头部轻柔转向一侧,垫高头部10-15度,确保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防止误吸窒息。切勿强行掰动头部或垫高颈部。
3.解开束缚:松开衣领、腰带、领带等紧身衣物,尤其避免围巾、项链勒住颈部;假牙需及时取出,防止脱落阻塞气道。
4.保护肢体:切勿按压抽搐的四肢或强行约束,避免骨折、肌肉拉伤;可在关节处垫软垫,减少摩擦损伤。
5.记录细节:用手机记录发作起始时间、抽搐部位(如单侧肢体/全身)、意识状态,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发作类型、调整用药至关重要。2025年临床研究显示,精准记录可使诊断准确率提升40%。
三、紧急处理:识别高危信号,把握“黄金5分钟”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120并启动急救流程:发作持续超过5分钟,或单次发作后24小时内再次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时伴有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外伤出血;孕妇、儿童、老年人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作;发作后意识未恢复,或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等待急救期间,需持续监测患者呼吸、脉搏,若呼吸暂停超过30秒,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2025年北京协和医院数据显示,及时送医可使癫痫持续状态死亡率降低60%。
四、日常预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
癫痫患者需建立“三位一体”预防体系:规范用药:遵医嘱按时服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避免擅自停药或减量,否则可能诱发“撤药性发作”。规避诱因:避免熬夜、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闪光刺激(如电子屏幕)、饮酒及咖啡因摄入;儿童需注意发热、脱水等诱发因素。环境安全:浴室、厨房安装防滑垫,避免单独游泳、登高;随身携带“癫痫急救卡”,注明用药史、发作特征及紧急联系人。
五、结语:
癫痫发作时的“黄金5分钟”是守护生命的关键窗口。通过科学认知破除误区,掌握“移除危险—保持侧卧—解开束缚—保护肢体—记录细节”五步法则,结合紧急情况识别与日常预防管理,可显著降低发作风险,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正如2025年世界癫痫日主题所言:“科学守护,让每一次发作都成为被温柔接住的瞬间。”愿每一位“身边人”都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让癫痫不再成为“恐惧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