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洗手的正确姿势:预防医院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洗手的正确姿势:预防医院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门芳华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5年09月10日 32页 1172 海报 复制链接

踏进明亮的医院大厅,挂号、缴费、搀扶亲人,或是自己看病取药……我们免不了要接触各种公共设施、医疗设备,甚至直接与医护人员和病患打交道。不知不觉中,双手可能已经沾上了肉眼看不见的病菌。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洗手”动作,它正是守护每个人健康、预防医院内感染最直接、最有效,也最容易做到的第一道防线。

一、为什么这“30秒的坚持”如此重要?

医院环境特殊,集中了大量病患和潜在病原体。我们的双手堪称“微生物出租车”。一次无意识的揉眼、触摸口鼻,或是接触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物品后忘记洗手,都可能让病原体获得可乘之机。无论是对于免疫力脆弱的病患,还是陪护家属、医护人员,甚至探访者,正确洗手都能显著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它是预防流感、腹泻等常见传染病,甚至遏制耐药菌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个人防护手段。

二、哪些关键时刻必须按下“洗手键”?

1. 接触病患前后:无论您是探视亲友还是接受诊疗,接触病患前后务必洗手,以保护彼此。

2. 接触医院环境后:触摸过门把手、电梯按钮、扶手、候诊椅、医疗设备表面等高频接触点后,立即清洗双手。

3. 接触自身黏膜前:准备进食饮水、服药、摘戴隐形眼镜、揉眼睛、抠鼻子、处理伤口等动作前,必须清洁双手。

4. 接触体液或污染物后:处理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血液或者更换尿布、处理被污染物品后,应彻底洗手。

5. 离开医院前:结束探视、诊疗或工作,准备离开医院时,请洗净双手再触摸个人物品或走向外界。

三、“七步洗手法”:手部深度清洁的黄金标准

七步洗手法通过系统化的揉搓动作,覆盖手部所有高风险区域(尤其是指缝、甲缘、虎口等易残留病原体的部位)。全程需持续40-60秒,每一步揉搓时间不少于5-7秒:

1. 内(掌心):掌心相对,十指并拢,充分揉搓至泡沫覆盖整个手掌。

2. 外(手背):一手掌心覆盖另一手背,十指交叉沿指缝搓洗;双手交替。

3. 夹(指缝):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沿指缝方向上下揉搓。

4. 弓(指关节):双手十指弯曲相扣,将指关节置于对侧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替。

5. 大(拇指):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指根至指尖;双手交替。

6. 立(指尖):五指并拢,将指尖置于对侧掌心旋转揉搓,清洁指甲缝;双手交替。

7. 腕(手腕):握住另一手腕部,旋转揉搓腕部及上方约5cm处;双手交替。

四、避开洗手误区陷阱

1. “速洗”无效:单纯用流水快速冲几下手,只能带走表面浮尘,却无法彻底清除藏在皮肤纹理、指甲缝里的油脂、污垢和顽固的细菌病毒。要真正破坏并洗掉这些潜在的威胁,必须依靠肥皂或洗手液产生的丰富泡沫,并确保每个部位(特别是手心、手背、指缝、指尖、拇指和手腕)都得到充分有力的揉搓,整个过程至少持续40秒以上,让清洁剂有足够时间发挥作用。

2. 免洗消毒液≠替代洗手:当手上有明显污渍、油脂,或接触过诺如病毒(引发呕吐腹泻)、艰难梭菌孢子(导致严重肠道感染)等特殊病原体时,免洗消毒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污垢会像盾牌一样阻挡消毒成分渗透,而某些病原体的孢子结构对酒精有天然抵抗力。此时,必须使用流动水充分冲洗,配合肥皂/洗手液的泡沫进行至少40秒的七步揉搓,才能通过物理冲刷和化学分解双重作用有效清除风险

3. 忽视指甲和饰品:指甲缝容易残留皮屑和污垢,戒指、手镯下更是病原体的隐蔽温床——潮湿密闭的环境让细菌病毒极易滋生。洗手时必须用指甲刷或指尖揉搓重点清理这些区域。对于医护人员,强烈建议工作期间不佩戴任何手部饰物,以防清洁死角或刮破防护手套。

总之,医院感染防控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但作为走进医院的每一个人——患者、家属、探视者,甚至工作人员——我们都能贡献一份关键力量:那就是正确、及时地洗手。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也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只需要每次在关键节点,拿出40-60秒,认认真真地按照“内外夹弓大立腕”这七步,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并擦干。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洗手预防医院感染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