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排痰护理的三步操作法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排痰护理的三步操作法

曾艳兰 广西永福县罗锦镇中心卫生院
2025年07月23日 46页 829 海报 复制链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是患者病情恶化的关键阶段,此时痰液量激增、黏稠度升高,若不能及时排出,易引发气道阻塞、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科学有效的排痰护理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核心措施。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权威指南,总结出“三步操作法”,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关键技巧。

第一步:体位优化——借助重力“引流”痰液

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移动的基础方法,尤其适用于痰液黏稠、排痰困难的患者。操作时需根据病变部位调整姿势:

1. 肺前部引流:患者仰卧于床,将两个枕头垫于臀部下方,使胸部低于臀部,头部用小枕头垫高。保持此姿势5-10分钟,期间配合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内陷),促进痰液从前部支气管流向大气道。

2. 肺侧部引流:患者侧卧于健侧(如左侧病变则右侧卧),臀部垫2-3个枕头,头部用小枕头支撑。同样保持5-10分钟,通过重力作用使侧部痰液松动。

3. 注意事项:体位引流前需空腹1-2小时,避免呕吐;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频率,若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需立即停止;引流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临床案例显示,规范体位引流可使痰液排出量增加30%-50%,显著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第二步: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BT)——科学呼吸“激活”纤毛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通过呼吸控制、胸廓扩张、用力呼气三个环节,增强呼吸道纤毛运动,提高排痰效率。具体操作如下:

1. 呼吸控制(放松阶段):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放松肩部,双手置于腹部感受呼吸。用鼻缓慢吸气(腹部隆起),缩唇呼气(腹部内陷),吸呼比为1:2-1:4。此阶段持续2-3分钟,帮助患者稳定呼吸节奏。

2. 胸廓扩张(松动痰液):深吸气至肺总量,屏气3秒后缓慢呼气,重复3-5次。屏气可恢复塌陷的气道,增加肺泡通气量,促进痰液从肺泡向支气管移动。

3. 用力呼气(排出痰液):深吸气后,声门持续开放,收缩胸腹部快速呵气(类似“哈”气),同时发出“呵呵”声。重复2-3次后恢复平静呼吸,形成完整循环。

研究证实,ACBT可使痰液排出时间缩短40%,尤其适用于长期卧床、排痰无力的患者。

第三步:辅助排痰——工具与药物“双管齐下”

当体位引流与ACBT效果不佳时,需结合辅助手段:

1. 雾化吸入:使用生理盐水或乙酰半胱氨酸溶液进行雾化,可稀释痰液、降低黏稠度。雾化后立即进行ACBT,排痰效率提升60%以上。

2. 机械振动排痰仪:通过高频振动使痰液松动,适用于意识清醒但体力较弱的患者。操作时需避开脊柱、肋骨等骨性标志,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3. 祛痰药物:口服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或吸入异丙托溴铵,可促进痰液溶解。需注意,止咳药可能抑制排痰反射,急性加重期应慎用。

特殊场景应对:急性加重期的“急救排痰”

当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时,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机械吸痰:经口鼻或气管插管负压吸痰,适用于痰液阻塞气道、危及生命的情况。操作需严格无菌,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避免加重低氧血症。

2. 无创通气支持:使用面罩连接呼吸机,提供正压通气,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同时为排痰争取时间。

3. 紧急就医:若患者出现痰中带血、呼吸频率>30次/分、血氧饱和度<88%,需立即送医。

日常预防:减少痰液生成的“长期策略”

1. 戒烟与避免污染:烟草烟雾和空气污染物是痰液增多的主因,患者需严格戒烟,并佩戴口罩防护。

2. 营养支持:每日摄入蛋白质1.2-1.5g/kg(如60kg患者需72-90g),多吃鱼、蛋、豆制品,增强呼吸肌力量。

3. 疫苗接种: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结语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排痰护理是一场“时间赛跑”。通过体位优化、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助排痰三步操作法,结合日常预防措施,患者可显著减少痰液潴留、改善呼吸功能。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支持。科学排痰,不仅是缓解症状的手段,更是守护生命通道的关键防线。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排痰护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