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养”护:危重症急性期的营养支持
当一个人因严重疾病或重大手术进入 危重症急性期 时,机体面临极大的挑战,器官功能可能受损,免疫力下降,代谢需求大幅增加。许多人认为,这时最重要的是维持生命体征,比如呼吸支持、循环管理和抗感染治疗,然而,科学的营养支持同样至关重要。适当的营养不仅能帮助患者维持体力,还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提高存活率。那么,在危重症急性期,如何科学地进行营养支持呢?
危重症急性期为何需要营养支持?
危重症患者的身体处于 高分解代谢状态,体内的能量消耗比平时大大增加,尤其是蛋白质的消耗。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营养,患者可能出现 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创口愈合不良、器官功能衰竭 等问题,甚至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
此外,长期不进食或进食不足会导致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使肠道菌群失衡,有害细菌可能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引发严重感染。因此,在危重症急性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维持肠道功能、减少感染风险、提高机体抵抗力,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
如何科学进行营养支持?
在危重症患者的急性期,营养支持的关键在于 早期介入、个体化调整和肠道优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消化功能和代谢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主要包括 肠内营养 和 肠外营养。
1. 肠内营养(EN):首选的营养方式
如果患者的 消化系统仍然可以部分工作,即便不能正常进食,医生仍然会优先选择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也就是通过鼻胃管、鼻肠管或胃造口输送营养液。这是因为 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重要的免疫防线,使用肠道可以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感染的发生。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肠内营养方式,比如:
鼻胃管:将营养液输送到胃部,适用于胃功能正常但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
鼻肠管:如果患者胃排空功能受损(如胃瘫),营养液可以直接送入小肠,以减少误吸风险。
胃造口或空肠造口:对于长期需要肠内营养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放置营养管,以便更稳定地输送营养。
肠内营养的配方也会根据患者的需求调整,比如 高蛋白、高热量或免疫增强型营养液,以适应不同疾病状态。
2. 肠外营养(PN):在必要时支持全身营养
如果患者 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耐受肠内营养,就需要使用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也就是直接通过静脉输液输送营养物质。肠外营养可以提供 葡萄糖、脂肪、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感染、肝功能损害等风险,因此通常在患者能逐步耐受肠内营养后,会尽早过渡到肠内喂养。
3. 逐步过渡,平衡营养
在危重症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营养支持需要 循序渐进。医生会监测患者的代谢状态,逐步增加营养摄入,避免因为营养液过多或过快导致的 胃肠不耐受、血糖波动、电解质紊乱 等问题。
此外,不同类型的患者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例如:
感染严重的患者 需要更高的蛋白质摄入,以帮助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
大手术后的患者 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蛋白质来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糖尿病患者 需要调整碳水化合物比例,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营养支持的常见误区
1. 只靠输液就能维持营养?
许多人认为,危重症患者在 ICU 里有输液支持就足够了。事实上,普通输液(如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只能提供极少的能量,并不能满足机体的全面营养需求。长期依赖输液会导致 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康复。
2. 营养支持会增加器官负担?
有些人担心,给危重症患者补充营养会加重脏器的负担,影响康复。实际上,科学的营养支持不会增加器官负担,反而能帮助患者更快康复。只有在不合理使用营养支持(如过量输入营养液、摄入过多糖分)时,才可能带来额外的代谢负担。
3. 不能吃饭就不能喂食?
即使危重症患者无法自己进食,仍然可以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提供必要的营养。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降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存活率。
结语
危重症急性期的营养支持不仅仅是“喂食”这么简单,它是促进康复、降低感染风险、提高存活率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营养管理可以 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加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在 ICU 治疗过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 营养支持和其他治疗措施同样重要,让患者在生命的关键时刻获得更好的护理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