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ICU里的“生命线”:输液管护理有讲究

ICU里的“生命线”:输液管护理有讲究

郑玉英 新田县人民医院
2025年07月23日 16页 1400 海报 复制链接

ICU病房里,除了仪器的滴答声,连接在患者身上的输液管是看不见的“生命线”。它们输送药物、补充营养、维持血压,护理起来藏着大学问:不能打折、不能渗液、不能污染,否则可能引发大问题。

一、输液管:ICU 患者的 “多面手通道”

ICU里的输液管并非“一根管子通到底”,而是按用途分“专线”:

静脉通路:常见蓝色或透明管子,从手背、手臂或颈静脉、股静脉插入,输送抗生素、升压药等,是急救的“关键武器”;

营养管:较细的白色管子,一端通到胃或小肠,为不能进食的患者输送营养液,堪称“体外消化道”;

血液净化管:用于透析或CRRT治疗,管子较粗、颜色偏红,能过滤血液毒素,是“血液净化器的连接线”。

这些管子各司其职,组成患者的“生命供给网”,就像城市的供水、供电、燃气管道,任何一根出问题都会影响运转,护理就是要让它们时刻通畅。

二、护理第一关:防打折,让药液 “一路畅通”

输液管怕打折,这会导致药液无法顺利输送。给休克患者输升压药时,管子打折可能使血压瞬间下降,后果严重。护士有“防打折秘籍”:

固定有技巧:用透明敷贴固定管子时预留“活动空间”,患者翻身时管子不会被扯太紧;

路径要“顺直”:管子从穿刺点到输液架走直线,避免绕圈或压在患者身下;

定时“捋管子”:每小时检查一次,用手感受是否有堵塞感,发现打折立刻调整。

曾有老年患者翻身压到输液管,护士巡视发现药液滴速变慢,及时调整避免了血压波动。对ICU患者而言,输液管通畅至关重要。

三、警惕渗液:皮肤下的 “隐形警报”

输液管里的药液渗到皮肤下,轻则肿胀疼痛,重则组织坏死。高浓度营养液渗到皮下,会损伤组织。护士靠“看、摸、问”三招早期发现渗液:

看颜色:穿刺点周围皮肤发红、发蓝或出现肿胀“小包”,可能是药液外渗信号;

摸温度:触摸穿刺点周围,若比其他地方凉或硬,要警惕渗液;

问感觉:清醒患者说“这里有点胀”,哪怕无明显肿胀,也要立刻检查。

一旦发现渗液,处理要果断:拔掉管子,更换穿刺部位,用硫酸镁湿敷肿胀处,把损失降到最小。

四、防污染:给管子 “加道防护罩”

ICU患者免疫力弱,输液管是连接外界和体内的“桥梁”,细菌易顺着管子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防污染措施细到每个环节:

接口消毒“搓够15秒”:连接或断开输液管时,用酒精棉片擦拭接口,顺时针、逆时针各搓至少15秒;

肝素帽“一人一换”:输液管末端的肝素帽每天更换新的,避免细菌残留;

不碰“无菌区”:管子的接头、针头是“无菌区”,戴着手套也不能随便摸。

这些操作看似繁琐,却是阻断感染的“防火墙”。数据显示,规范护理能让输液相关感染率下降60%,对ICU患者而言,少一次感染就多一分康复希望。

五、特殊管子的“特殊照顾”

不同管子有不同“脾气”,护理方式各异:

深静脉导管:每周换一次敷贴,观察穿刺点是否发红、渗液;洗澡时用防水保护套罩住,避免进水感染;

营养管:每次喂食前后用温水冲管,防止营养液残留堵塞;每天测“胃残余量”,残留太多说明消化慢,要暂停喂食;

血液净化管:管子接口粗,消毒时间至少30秒,还要用肝素盐水定期封管,防止血液凝固成块。

护士们像调音师,知道如何对待不同管子,让它们保持最佳状态。

患者和家属能做些什么?

虽然ICU护理主要由医护人员完成,但患者和家属也能配合守护“生命线”:

患者翻身或活动时,感觉管子被扯到要及时告诉护士,别自己用力拽;

家属探视时,不要碰输液管和接口,想帮忙整理要先问护士;

看到管子有回血、打折或敷贴卷边,及时提醒护士处理。

就像乘坐飞机要配合乘务员保护应急通道,守护输液管也需医患共同努力。

护理细节里的 “救命智慧”

ICU护士给输液管护理总结了“三字诀”:

看:每小时看一次管子是否通畅、有无渗液、接口是否松动;

理:每班护士重新整理管子路径,确保顺直无压;

记:在护理记录上写下管子的型号、置入时间、维护情况,就像给管子建“健康档案”。

这些重复动作藏着对生命的敬畏,因为管子上的小气泡没排净,都可能给患者带来风险。

结语:每根管子都连着希望

ICU里的输液管虽不起眼,却承载着患者的康复希望。从防打折到杜绝污染,每个细节都是医护人员对“精准”的追求。正是这些默默守护,让药液顺利抵达病灶,让营养持续滋养身体,让“生命线”永远畅通。对患者来说,信任医护人员对这些管子的专业护理,就是对自己康复最大的助力。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ICU输液管护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