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手术室中的“小细节大影响”护理中的哪些细节不容忽视?

手术室中的“小细节大影响”护理中的哪些细节不容忽视?

龚雪 宜宾市第六人民医院
2025年08月20日 24页 1110 海报 复制链接

手术室作为医院救治生命的核心战场,每项操作都关乎生死。在精密的医疗设备与严谨的手术流程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看似微小却能决定手术成败的护理细节。这些细节如同手术机器上的精密齿轮,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本文将深入剖析手术室护理中六个至关重要的细节,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医学逻辑与护理智慧。

一、术前核对:超越身份确认的安全闭环

常规的"三方核对"制度(医师、护士、患者)仅是安全核查的起点。真正的安全闭环需延伸至手术全周期:术前1日需完成手术部位标记的双重确认,使用不褪色记号笔在切口附近2cm处标注"YES"字样,避免术中翻身导致标记移位。对于双侧器官手术(如肾脏、乳腺),必须采用立体定位法,结合CT影像在体表投影区用不同颜色标记。过敏史核查需具体到药物类别,如"青霉素过敏"要明确是速发型还是迟发型反应,因为这直接影响麻醉方案选择。

手术物品清点采用"五次清点法":开包前、关闭体腔前、缝合皮肤前、手术结束器械归位后、转运患者至恢复室时。特殊物品如骨蜡、明胶海绵需单独记录型号与数量,使用后的纱布必须展开检查,避免遗留纤维在创面。2023年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83%的手术异物残留事件源于清点流程的形式化执行。

二、体温管理:36℃的生命防线

术中低体温(<36℃)会使切口感染率增加3倍,凝血功能障碍风险上升2.8倍。被动保温需在术前1小时使用加温毯预保温,术中持续监测鼓膜温度(代表核心体温)。主动保温采用"三层防护法":输液加温至37℃(使用血液/输液加温器)、冲洗液加温至38-39℃(腹腔冲洗时温差不超过2℃)、呼吸回路加温(维持气道温度32-35℃)。

对于预计超过2小时的手术,需实施动态体温管理:每15分钟记录体温,当降至36℃时启动强制保温措施。新生儿手术需将环境温度提升至26-28℃,使用聚乙烯膜包裹躯干,维持体温在36.5-37.5℃。某研究显示,严格体温管理可使术后寒战发生率从62%降至7%。

三、无菌屏障:看不见的战场

手术衣穿戴需遵循"无接触原则",双手始终置于胸前区域,避免触碰非无菌区。手套破损率在骨科手术中高达15%,需采用双层手套法,内层戴紫色无菌手套(便于发现微小破损),外层戴常规无菌手套。器械台管理实行"区域划分法":无菌区仅放置已灭菌物品,相对无菌区存放打开但未使用的物品,污染区及时移除使用后的器械。

空气净化系统需维持正压环境,层流手术室每小时换气次数达25-30次,术中门开启次数控制在3次以内。对于植入物手术,需提前4小时开启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术中持续使用等离子空气消毒机。某医院统计显示,严格无菌操作可使Ⅰ类切口感染率从1.2%降至0.3%。

四、器械传递:毫米级的精准配合

血管器械传递采用"笔尖式"传递法:持针器夹住针尖后1/3处,针眼朝向术者,缝线自然下垂避免缠绕。电刀笔传递时需关闭电源,用无菌纱布包裹金属端,笔尖朝上呈45°角递交。骨科手术中钻头、锯片等旋转器械传递,必须确认停止转动后方可交接,防止意外划伤。

显微器械传递需在无菌保护套内完成,器械护士与术者保持同步呼吸节奏,传递动作幅度不超过5cm。腔镜器械传递采用"非接触式"技术,通过器械传递槽完成交接,避免手部直接接触光学镜头。某教学医院模拟训练显示,经过规范传递训练的护士,器械相关损伤发生率下降87%。

手术室护理的精髓,在于将每个操作细节都赋予生命至上的重量。这些看似微小的护理要点,实则是构建手术安全的基石。当护理团队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内化为职业本能,手术室才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圣殿。未来的手术室护理,必将朝着更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永远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价值。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手术室护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