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保健养生 “外治七法”解决消化病

“外治七法”解决消化病

何凌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24年11月13日 3590

在中医看来,有些病外治可能比服药效果更好,消化病就是中医外治优势病种的典型代表。

穴位埋线 针具加药线在穴位内会产生一定刺激,激发经络之气、平衡阴阳、调整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脂肪肝为例,以中脘、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为主穴,湿浊内停者加丰隆、阴陵泉,肝郁脾虚者加阳陵泉、胆俞,湿热蕴结者加曲池、丰隆,痰瘀互结者加膈俞、血海。一般15天埋线一次,6次为一个疗程。

脐针 脐针是针灸疗法的一种,在脐部施针,达到祛除疾病、恢复机体功能的效果。针对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腹痛,用脐针在肚脐右上方扎针即可止痛。

浮针 用一次性浮针,在疼痛区域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针对腹痛患者,需先在胫骨前肌、腹直肌、竖脊肌、髂腰肌、胸大肌、胸锁乳突肌等处进行查体,哪处疼痛,就在哪扎针,可解除肌群紧张,有利于消除腹痛。

温通拨筋罐 温通拨筋罐集拨筋、艾灸、刮痧三种疗法于一体,对于虚寒型及气滞型疾病,如急性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治疗效果不错。首先,在脐周涂抹润滑油,并按摩松解局部肌肉;然后,将温通拨筋罐放置于患者腹部,并在罐中放入艾条,寻找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等重点部位,以小圈加大圈的方式进行温通按揉;必要时,可在相关穴位坐罐15-20分钟。

“外治七法”解决消化病

督脉灸 在背部督脉循行部位艾灸,以艾草的温热作用刺激督脉,达到温阳、壮腰、强骨、通络的作用。临床中,督脉灸常用来治疗腹痛、腹泻等消化病。具体操作如下:取3-5斤新鲜生姜,切成块,放入搅拌机打碎,挤掉姜水;用微波炉加热姜渣,平铺在督脉灸的器具上,并在姜渣上覆盖艾条;点燃艾条,保持15分钟左右为宜。

热敏灸 通过刺激热敏穴位,激发经气传导,祛除症状。以急性胃肠炎为例,患者若出现呕吐、腹泻,同时伴有腹痛,可在肚脐四周进行艾灸预热,寻找敏化穴位。若某处有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等感觉,即为敏化穴位,需在该处灸至感觉消失,不适症状就会缓解。

拔罐 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例,可以在上脘、中脘、下脘、大横、带脉、关元、气海等穴位处拔罐8-10分钟,每周1次,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外治七法消化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