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了解慢性病防治“干货”,做好健康管理
在当今社会,社会生活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和生活质量。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是比较多的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等特征,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对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我国,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促进居民健康知识水平的提升,是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你了解慢性病吗?
根据 WHO的定义,慢病是一种长期累积的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时间长、治疗难度大。该病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某些未知的病原体感染,遗传缺陷,先天性畸形,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良的环境因素等引起的。相对于其他疾病而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发病原因的复杂与不确定。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种慢性病。主要是因为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基因等因素引起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具有持续时间长、病因复杂、复发快等特点,其防治需要多学科的长期、系统和多学科协作。患者要对自己的病情有清醒的认识,学会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检查,这样才能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二、慢性病防治对策
通过对慢病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开展慢病的防治。要想防止慢性病,就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要有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饮食,要注意运动,要有规律的作息。
(一)生活习惯方面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治慢性病的重点。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低盐,低脂肪,低糖,多吃果蔬,少吃油腻和高卡路里的食品。因此,科学饮食有助于控制体重,血压,血糖等,降低患慢性病的危险。其次,要坚持做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等,这些都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一些慢性病的出现。另外,要注意戒烟,不要过于疲劳、紧张,要有规律地休息,这样才能使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降低慢性病的发生。
(二)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于发现一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比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检测,就能及早地检测出其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对患者进行葡萄糖测定,有助于及早诊断出患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饮食及用药。经常进行检查,既能防止慢性病,又能使其他疾病得到及早地检测和治疗,保证身体的健康。
(三)保持健康的心态
保持健康的心态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降低慢性病的发生。而一些不良的精神状况,如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都会使慢性病的病情恶化,从而阻碍病情的恢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心情,使自己处于愉快的心态中,不要过于焦虑,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要定期开展健身计划,比如快走,游泳,骑单车,每周150分钟以上的适度的有氧运动,配合上力量训练及柔韧练习,能够提高心肺功能,有助于减肥,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四)学习自我控制
患者的自我控制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关键。患者应该自己进行健康监护,并随时观察自己的健康情况以及出现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有效治疗。患者要有健康的心态,要多参加康复锻炼,调节生活习惯。
了解并运用有关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理论,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通过对慢性病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社会关怀与支援,可以有效地防治慢性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延长患者的生命。让我们一起为保护自身的身体而努力,主动地进行慢性病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