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信使”:登革热的避祸诀窍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登革热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指出,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登革热输入病例报告覆盖各省,广东、云南等南方省份常出现本地暴发或流行。该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常年发病,我国输入病例持续存在,本地感染病例集中于夏秋季,广东、海南等地近年来时有疫情发生。这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了解登革热的传播特性、发病表现,掌握防蚊灭蚊和早期识别的关键要点,是我们有效预防和应对这种疾病的重要前提。
一、“蚊虫信使”:揭开登革热的传播奥秘
在登革热传播中,伊蚊是关键媒介。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作为病毒主要传播者,通过叮咬将病毒注入人体引发感染。前者集中在海南、雷州半岛,喜室内活动与积水产卵,日出、日落前后两小时最为活跃;后者分布更广,除上述地区外遍布全国,因黑白斑纹得名“花斑蚊”,多户外栖息,白天攻击性强,暗处也可能突然叮咬。
更值得警惕的是,登革病毒不仅能在蚊子体内存活,还可以通过蚊子的卵垂直传播,使得病毒在蚊子种群中代代相传,形成持续的传染源。这就意味着,只要环境中有带毒的蚊子存在,登革热的传播风险就始终存在。
二、身体警报:登革热的发病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14天,多数患者在感染后5-8天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仅部分人感染后发病。感染登革病毒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但无法有效抵御不同型病毒。由于发病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常导致患者忽视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典型登革热发病急,24小时内体温可超39℃,持续3-7天,部分患者在发热3-5天后体温短暂正常1-3天,随后再次升高,呈现“双峰热”。发热时常伴剧烈头痛(前额、眼眶后疼痛明显,眼球转动时加剧)、全身肌肉骨骼关节痛、乏力,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此外,发病3-6天常出现斑丘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多分布于四肢、躯干及头面部,3-4天后消退,一般不留色素沉着或脱屑。
此外,患者常出现特征性“骨痛热”,表现为全身肌肉与关节如遭锤击般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
少数患者病情会急转直下发展为重症,引发消化道大出血、咯血等严重出血,甚至出现休克、重要脏器衰竭,若救治不及时将危及生命。
三、主动出击:防蚊灭蚊的关键策略
既然蚊子是登革热传播的“元凶”,那么防蚊灭蚊就是预防登革热的核心手段。可从环境治理、物理防蚊、化学防蚊等方面构建全方位防蚊屏障。
环境治理是防蚊关键。及时清理各类积水容器,对功能性积水(如储水池、花瓶托盘)和闲置积水容器(瓶、罐、缸等)保持干燥;景观水池、水井等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长效灭蚊幼剂;疏通下水道,减少蚊子生存空间。
物理防蚊是简单有效的日常防护方式。居家可安装纱窗、纱门防蚊,用蚊帐保护婴幼儿、孕妇;外出穿长袖长裤,避开蚊子活跃时段与蚊虫密集区。
化学防蚊是“强力武器”。户外活动选含避蚊胺、驱蚊酯的驱蚊剂涂抹暴露皮肤,注意避开敏感部位;室内可用蚊香、电蚊拍或杀虫剂灭蚊,使用杀虫剂后及时通风。
四、早发现早治疗:登革热的早期识别要点
早识别登革热对及时治疗、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若流行季去过疫区或接触过患者,且出现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伴皮疹、出血倾向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医生诊断时,除了详细询问病史与症状,还会安排血常规、血清学检测等。比如血常规中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以及血清学检测发现登革病毒抗体或抗原,都有助于明确诊断。
登革热尚无特效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早诊患者经休息、补液、退热止痛等处理,1-2周多可康复;若延误治疗发展为重症,治疗难度和死亡风险将显著升高。
登革热看似凶猛,但只要了解其传播特性与发病表现,掌握防蚊灭蚊和早识别要点,就能降低感染风险。日常做好个人防护,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让“蚊虫信使”无处可藏,守护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