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宝宝怕冷不怕热?警惕小儿捂热综合征

宝宝怕冷不怕热?警惕小儿捂热综合征

邓睿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2025年05月28日 13页 2496 海报 复制链接

宝宝不会表达,无法表达冷热感受,而很多家长认为宝宝娇弱需要多穿衣物,防治受凉感冒。但要知道的是,如果给宝宝穿得过多,可能会引起捂热综合征这一疾病,情况严重可能会引起神经功能损伤、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家长在照顾宝宝时,不可盲目增加衣物,尤其是换季时节,防止发生捂热综合症。

1.什么是捂热综合症征?

捂热综合征,即婴儿捂热综合征,属于儿科急症,具体指婴儿因过度保暖、捂闷过久,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症状出现,多发生于一岁以下的宝宝。寒冷季节是小儿捂热综合征发生的高发期,尤其是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捂热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宝宝的照顾者缺乏经验,过度担心宝宝会着凉,而给宝宝包裹过严、过厚,加之宝宝肌肉不发达、力气小,无法挣脱。同时,宝宝自身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成熟,一旦环境温度升高,就会发热冒汗而导致细胞外液丢失,引起高渗性脱水。

2.捂热综合征有哪些症状表现?

捂热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

(1)高热,宝宝体温迅速升高且体温通常能达到42°C以上,且伴随着大汗。

(2)脱水,宝宝前囟及眼窝出现凹陷,且存在烦躁、口干、尿少等脱水表现。轻度脱水症状及时处理通常不会留下后遗症,而严重脱水可能会引起水电解质失衡、休克等情况。

(3)呼吸异常,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不规则,宝宝口唇呈现青紫色,严重情况可能会发生呼吸暂停。

(4)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精神极差、哭声低弱、反应迟钝,或者抽搐、昏迷等严重症状,情况严重可能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对神经发育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捂热综合征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并且还可能会出现脑水肿、心律不齐、呼吸功能衰退、肾功能衰退等严重情况,这都可能导致婴儿在短的时间内突然死亡。

3、如何鉴别捂热综合征?

1)普通感冒或发热性疾病

相似症状:发热、烦躁、呼吸加快。

鉴别点:感冒常伴流涕、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且发热多为渐进性,体温通常不超过40°C。捂热综合征则无呼吸道症状,体温可能迅速升至42°C以上,且伴随明显脱水体征(如眼窝凹陷、尿少)。

2)中暑

相似症状:高热、脱水、意识模糊。

鉴别点:中暑多因暴露于高温环境(如夏季室外)引发,无过度包裹史。而捂热综合征常见于寒冷季节,与过度保暖直接相关,且常伴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3)败血症或严重感染

相似症状:高热、呼吸急促、精神状态差。

鉴别点:败血症通常有感染源,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性指标异常。捂热综合征无感染迹象,病史中常有过度包裹或闷热环境暴露。

4)脑膜炎

相似症状:抽搐、昏迷、前囟隆起。

鉴别点:脑膜炎常伴颈项强直、光敏感、剧烈头痛,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捂热综合征则无脑膜刺激征,且病史中可追溯捂热诱因。

5)低血糖或电解质紊乱

相似症状:反应迟钝、抽搐、尿少。

鉴别点:需通过血糖检测及血电解质分析鉴别。捂热综合征因脱水导致高渗性脱水,血钠可能升高,而低血糖或电解质紊乱需结合喂养史或其他疾病判断。

4.如何预防捂热综合症?

日常要多留意宝宝的反应,一旦发现疑似捂热综合征的症状时,应立即去除捂热原因,并将宝宝移至通风阴凉处。但也需要注意,宝宝突然从高热环境脱离,易受寒凉空气侵袭而感冒。因此,应在温暖环境中为宝宝擦干汗液,换上干净干燥的衣物。同时,适当为宝宝补充水分,一旦发现宝宝出现呼吸急促、口唇青紫等缺氧症状,要及时送医治疗。日常生活中应重视其预防,做好宝宝的居家护理,科学地照顾宝宝,确保起健康。

正确保暖。主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即适度,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中暑等问题。通常情况下,宝宝衣物厚度和家长差不多即可,遵循“洋葱穿衣法”,内层透气排汗、柔软亲肤,中层要保暖,外层要防风锁温,比如以一层吸湿透气内衣作为贴身衣物,再搭配一件温暖外衣,可结合天气在中间搭配毛衣等衣物即可;厚度原则以体温为准,触摸宝宝后颈部,温暖舒适即代表穿衣适当。另外,盖被要以不出汗或微汗为宜,不可紧密包裹,影响宝宝散热。

(2)合理调节环境。通常,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4-26°C,湿度在50-60%之间,每天进行通风换气,时间应不少于15-30分钟,但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对流风直接吹向宝宝。洗澡时,室温以26-28℃、水温38-40℃为宜,时间5-10min,保持皮肤清洁即可。

(3)提高认知。日常多学习宝宝照顾技巧。了解常见疾病及其发生原因。宝宝出现不适后,判断其原因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或及时就医,防止发生严重或不可逆的伤害。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小儿捂热综合征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