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一时爽,可能掏出的却是“中耳炎”
耳朵大致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耳膜如同一层薄薄的保护膜,分隔开外耳道与中耳。中耳区域包含鼓室(一个充满空气的小腔室)、连接中耳和咽喉的咽鼓管(细长通道),以及与之相连的头骨蜂窝状结构乳突气房。当中耳遭受病毒或细菌侵袭,这些部位便易出现红肿、积液等炎症反应,进而引发中耳炎。
一、掏耳朵为何会引发中耳炎?
1.损伤外耳道皮肤,细菌趁虚而入
我们的外耳道皮肤非常娇嫩,与软骨膜紧密相连,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当使用尖锐的挖耳勺、棉签,甚至不专业的采耳工具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刮伤外耳道皮肤。一旦皮肤破损,细菌就有了可乘之机,容易引发外耳道炎。若炎症进一步发展,细菌可能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导致中耳炎。
2.破坏耳道菌群平衡,有害菌滋生
耳道内原本存在着正常的菌群,它们相互制约,维持着生态平衡。但频繁掏耳会破坏这种平衡,使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滋生。这些有害菌可能引发耳部不适,甚至导致中耳感染。
3.工具不洁,交叉感染风险高
在一些不正规的采耳店,工具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如果前一位顾客患有耳部疾病,工具上残留的病菌就可能传染给下一位顾客。此外,多人共用一套工具,也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4.过度刺激耵聍腺,耵聍堆积引发炎症
耵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屎”,其实是外耳道腺体分泌的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及灰尘粘在一起形成的。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但频繁掏耳会过度刺激耵聍腺,导致耵聍分泌增多。过多的耵聍可能堵塞耳道,引发耳道炎症,进而增加中耳炎的发病风险。
二、中耳炎的症状及危害
1.典型症状
中耳炎的症状较为明显,患者常出现耳部疼痛,可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跳痛,在咀嚼、吞咽时疼痛可能加剧。听力下降也是典型症状之一,程度因病情而异,严重者可能影响日常交流。部分患者会有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若中耳有积液,还可能感觉耳部闷胀堵塞,像塞了棉花一样。
2.并发症风险
若中耳炎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例如,鼓膜穿孔后,细菌可能进一步侵入内耳,导致听力永久性损伤。此外,中耳炎还可能引发颅内感染,如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等,这些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如何正确护耳?
1.避免频繁掏耳
正常情况下,少量耵聍会随人体走动时的震动自己掉出来。如果耵聍过多,影响听力或出现耳痛、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清理。不要自行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更不要去不正规的采耳店。
2.注意耳部卫生
洗澡、游泳时,要注意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如果不小心耳朵进水,头部歪向进水一侧的耳朵,然后轻轻将耳朵往后拉,让水自行流出。也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轻轻吸干外耳道的水分,但不要深入耳道内部。
3.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鼻炎、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可能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从而阻塞咽鼓管,增加中耳炎的发病风险。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及时治疗,避免炎症蔓延至中耳。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生活作息混乱等,有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因此,要劳逸结合,放松身心,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同时,要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5.正确擤鼻涕
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地擤,即每次用手堵住一个鼻孔,再擤出另一个鼻腔的鼻涕。如果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涕,压力可能通过咽鼓管传导至中耳,导致中耳压力失衡,增加中耳炎的发病风险。
掏耳朵虽然能带来一时的畅快感,但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却不容忽视。为了我们的耳朵健康,一定要避免频繁掏耳,注意耳部卫生,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出现耳部不适症状,如耳痛、耳闷、听力下降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正确护耳,远离中耳炎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