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偷袭”前的5个危险信号,早发现能救命
脑梗,医学全称为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脑梗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它就像潜伏在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一旦发作,轻则导致肢体残疾、语言障碍,重则危及生命。幸运的是,在脑梗“偷袭”前,身体往往会发出一系列危险信号,若能及时捕捉这些信号,就能为挽救生命和减少后遗症争取宝贵时间。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脑梗发作前的5个关键危险信号。
一、频繁打哈欠:大脑缺氧的“紧急呼救”
正常情况下,打哈欠是身体调节疲劳、补充氧气的自然反应,比如在困倦、睡眠不足或长时间处于空气不流通环境时。然而,当频繁打哈欠毫无明显诱因,且持续出现时,极有可能是脑梗的先兆。临床研究表明,约80%的脑梗患者在发病前5 - 10天,会出现频繁打哈欠的症状 。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大脑面临严重缺血缺氧的危机。脑梗发病前,脑血管逐渐狭窄或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大脑对氧气供应极为敏感,一旦缺氧,身体就会通过打哈欠的方式,试图吸入更多氧气来维持正常运转。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他们的血管本就因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血管壁更容易形成斑块,引发血管狭窄,当频繁打哈欠症状出现时,更需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进行脑部血管检查,排查脑梗风险。
二、短暂性视力障碍:视网膜供血危机的“信号灯”
视力突然出现异常,是脑梗来袭的重要预警信号之一。患者可能会突然感觉视物模糊,眼前仿佛蒙了一层薄雾,或是出现眼前发黑、视野缺损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具有短暂性,可能仅仅持续几分钟,最长不超过1小时,之后又会自行恢复正常,正因如此,容易被患者忽视。
视觉功能的正常运作,依赖于充足的血液供应视网膜和视觉神经。脑梗发生前,供应眼部的血管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视网膜短暂性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视力障碍。如果老年人频繁出现此类情况,即使视力恢复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眼科检查和脑部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因为这很可能是脑梗即将发作的前兆,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三、语言表达与理解障碍:语言中枢受损的“警报”
大脑中的语言中枢,负责人类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当脑血管堵塞影响到语言中枢的血液供应时,就会出现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患者可能突然说话含糊不清,语句支离破碎,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能听不懂他人说话,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随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状,这是因为面部神经同样受到影响,导致面部肌肉失去正常控制。
这些语言和面部症状的出现,往往是脑梗发作前的紧急信号。一旦发现身边有人突然出现上述情况,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因为脑梗的治疗效果与时间密切相关,发病后的4.5 - 6小时是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及时治疗能有效减少脑组织损伤,降低致残风险。
四、肢体麻木与无力:运动神经受扰的“危险信号”
肢体麻木和无力是脑梗发作前极为常见的症状。患者通常会感觉一侧肢体,如手臂、手指、腿部或脚趾出现麻木感,就像蚂蚁在皮肤上爬行;肢体力量也会明显下降,拿东西时容易掉落,走路时感觉腿不受控制,甚至突然摔倒。这种麻木和无力症状可能从局部开始,随后逐渐扩散至整个肢体。
五、突发头晕、头痛:颅内压变化的“警示钟”
头晕、头痛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症状,正因如此,当脑梗引发的头晕、头痛出现时,往往容易被误诊或忽视。脑梗导致的头晕通常较为严重,患者会感觉天旋地转,行走不稳,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头痛也与日常头痛不同,疼痛程度更剧烈,多为持续性疼痛,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头部沉重感。
这是由于脑梗发生前,脑血管堵塞致使脑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颅内压力升高,刺激脑膜和神经,从而产生头晕、头痛症状。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如果突然出现剧烈且持续的头晕、头痛,必须高度警惕,这可能是脑梗发作的前兆,需尽快就医进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