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烧就医:为什么要先抽血?家长别慌,一文读懂
面对孩子体温升高、精神萎靡或哭闹不止,很多家长会感到焦虑不安。当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时,医生往往建议“先抽个血看看”,这让一些家长产生疑惑甚至抗拒:“孩子都这么难受了,为什么还要抽血?”、“抽血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儿童发烧时进行血液检查,是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因,还能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今天为您详细解读为何儿童发热要优先抽血,并帮助家长理性看待这一常见医疗行为。
一、发热的本质与危害
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
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细菌性肺炎、扁桃体炎、中耳炎、尿路感染等。
非感染性疾病:如风湿免疫病、白血病、川崎病等。
其他原因:如疫苗接种后反应、中暑、某些药物反应等。
虽然适度的发热可以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促进身体清除病原体,但持续高热或反复发热可能带来以下风险:
高热惊厥:尤其在6个月至5岁儿童中较为常见。
脱水:发热时出汗增加,容易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
器官负担加重:长期发热可能影响心肺功能,甚至诱发急性脑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明确发热原因,是判断是否需要用药、是否需要住院观察的关键步骤。
二、抽血检查的作用
医生之所以会在儿童发热初期安排抽血检查,主要是为了通过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快速了解孩子的身体状态和潜在病因。以下是几个关键理由:
1、区分感染类型:病毒or细菌?
这是最核心的目的之一。病毒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不需要抗生素治疗;而细菌感染则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病情。然而,仅凭症状很难准确区分这两种感染类型。
血常规+C反应蛋白是最常用的组合: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白细胞总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则更倾向于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
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期蛋白,细菌感染时CRP常显著升高,病毒感染时升高不明显。
降钙素原:
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更特异性的细菌感染标志物,尤其适用于重症感染的判断。
这些指标联合分析,能有效指导医生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或延误治疗。
2、评估炎症程度与病情严重性
除了感染类型外,血液检查还可以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住院治疗。
例如:若CRP或PCT非常高,提示感染较重,可能出现败血症、肺炎等并发症。
若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异常,需警惕是否有其他系统性疾病,如白血病、自身免疫病等。
3、排除其他疾病
有些发热并非单纯感染引起,而是其他疾病的早期表现,如:
川崎病:表现为持续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血液中可见炎症指标明显升高。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伴有发热、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可有贫血、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白血病:早期可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面色苍白、出血倾向等,血常规中常发现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异常。
通过抽血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这些疾病的蛛丝马迹,为下一步检查(如骨髓穿刺、影像学检查等)提供方向。
三、常见的抽血项目有哪些?
医生根据孩子的情况,可能会开具以下一项或多项血液检查:
1、血常规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量及分类。
快速、基础、实用,是发热患儿的第一步检查。
2、C反应蛋白
反映全身炎症水平,帮助判断感染程度和性质。
3、降钙素原
更特异性地提示细菌感染,尤其用于指导抗生素使用。
4、电解质六项
判断是否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在高热、呕吐、进食差的情况下。
5、肝肾功能
观察是否存在肝损伤或肾功能异常,特别是在使用退烧药或怀疑中毒性肝炎时。
6、其他特殊检查(视病情而定):
如EB病毒抗体、支原体抗体、血培养、尿检、抗核抗体谱等。
儿童发热时抽血检查,不仅能帮助医生快速识别感染类型、判断病情轻重,还能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用药和误诊漏诊。作为家长,我们无需恐慌,也无需抗拒。理解抽血的意义,积极配合医生的诊疗安排,才是对孩子健康最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