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艾”科普带你深入了解艾滋病

“艾”科普带你深入了解艾滋病

胡书成 南宁市青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05月14日 16页 3365 海报 复制链接

提到“艾滋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恐惧与回避,甚至会对患者产生偏见。事实上,随着医学的发展,艾滋病早已不是无法控制的“绝症”,而是一种可以管理的慢性疾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艾滋病,打破误解,科学认识。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引起的。当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攻击和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这是一种关键的免疫细胞,像是身体的“指挥官”。

随着病毒的繁殖和免疫细胞的减少,人体逐渐失去抵抗各种病菌的能力。当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感染者便容易出现各种严重的感染、肿瘤或器官损伤,这一阶段就被称为“艾滋病期”。

值得强调的是:感染HIV≠得了艾滋病。很多HIV感染者在感染多年后,若未及时治疗,才可能发展为艾滋病。也就是说,如果能及早检测、坚持治疗,是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避免进入艾滋病期的。

HIV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了解病毒如何传播,是预防的第一步。HIV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1. 性传播

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不安全的性行为,尤其是不使用安全套的性接触(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都可能引发感染。HIV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破损的皮肤或黏膜都有可能成为病毒入侵的通道。

2. 血液传播

HIV可以通过血液直接传播,例如共用注射器、针头、纹身器具等未消毒器具;接受未经严格检测的血液制品也可能感染病毒。

3. 母婴传播

HIV阳性的母亲在怀孕、分娩、甚至哺乳期间,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不过,如果母亲在孕期接受规范治疗,可极大降低婴儿感染风险!

日常接触会传染吗?

不会。HIV并不像流感那样容易传播,它不能通过以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握手、拥抱;一起吃饭、共用餐具;共用马桶、浴室;咳嗽、打喷嚏;游泳池或公共交通工具;蚊虫叮咬。

所以,HIV感染者并不需要被孤立,他们可以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尊重、包容、平等,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态度。

如何科学预防HIV?

做好个人防护,才能有效预防HIV感染。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 坚持安全性行为

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HIV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措施。不随意更换性伴侣,建立稳定关系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2. 拒绝共用针具

吸毒者务必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纹身、穿耳等选择正规机构。

3. 避免输注来源不明的血液

正规医院会对血液进行HIV筛查,民间非法渠道的输血风险极高,应坚决避免。

4. 考虑预防性用药(PrEP和PEP)

PrEP(暴露前预防)适用于HIV阴性但持续高风险行为者,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而PEP(暴露后预防)适用于无保护性行为发生后72小时内紧急用药,也有较好保护效果。

5. 定期检测

高风险人群应定期检测HIV感染状态。许多医院、社区卫生机构提供匿名免费检测服务,安全、保密。

HIV感染后还能活多久?还能正常生活吗?

当然可以!随着抗病毒治疗(ART)的发展,HIV感染已成为一种可以长期控制的慢性病。研究表明,早发现、早治疗的HIV感染者,其预期寿命与普通人接近。只要坚持规律服药,体内病毒载量可以控制到“不可检测”水平,这不仅意味着疾病进展减缓,还几乎不会传染给他人(即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不可检测=不可传播)。

目前我国对HIV感染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大部分抗病毒药物可以免费获得,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

面对艾滋病,我们还能做什么?

艾滋病的防控,不仅仅是医生、患者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

不歧视:理解并接纳HIV感染者,他们和你我一样,只是身体需要更多关爱。

多宣传:把你学到的艾滋病知识讲给更多人听,让“知艾防艾”成为全民共识。

愿意检测:定期做HIV检测,不是可耻,而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表现。

支持患者:他们需要的不是偏见,而是陪伴与尊重。一个微笑、一句鼓励,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结语:认识“艾”,更需要爱

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个标签。我们不能因为恐惧就远离真相,更不能因为无知而伤害他人。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知识驱散误解,用关爱点亮希望。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平等对待,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健康和尊严的权利。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艾滋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