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孕产妇科学防范,远离深静脉血栓

孕产妇科学防范,远离深静脉血栓

吴敏艳 田丹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医学中心
2024年09月18日 13页 3382 海报 复制链接

孕产妇是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与非妊娠妇女相比,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增加4-5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高龄孕产妇、肥胖和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日趋增多,妊娠期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并且警惕血栓,远离它。

01 什么是深静脉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部不正常的凝结,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双下肢静脉距离心脏最远,直立导致双下肢的静脉血要克服重力才能回到心脏,因此人体双下肢深静脉最容易形成血栓。

02哪些情况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呢?

如:高龄(产妇大于35岁)、肥胖、多胎妊娠、重度子痫前期、产次大于或等于3次、剖宫产、长期卧床或制动、心衰、既往有深静脉血栓史、肾病综合征、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

03 妊娠期和产褥期女性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病因有哪些?

此时孕妈们会疑惑,自己年龄不大,也不用长期躺着,为啥会有得静脉血栓的风险呢?这要从孕妈们的特殊体质说起:

血液高凝女性妊娠后,雌激素水平升高,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加,导致孕妇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失衡,使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凝结。
循环淤滞随着怀孕月份的增加,孕妈们的肚子也越来越大,增大的孕肚会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另外,妊娠期孕妇由于行动不便,缺乏锻炼及活动,特别是高危孕妇由于各种原因需采取保胎治疗长期卧床休息,以及我国传统习俗产后“坐月子”等,均可加重血液循环淤滞,从而促使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
血管壁损伤孕妈们在临产和分娩过程中可能会损伤盆腔血管,进而导致血管收缩、血管内皮因子释放、血小板加速聚集等,增加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04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呢?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有约80%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当它脱落时,却可能导致致命后果。下肢血栓一旦脱落,就会沿血液循环回流心脏,再从心脏进入肺动脉,造成肺动脉部分或完全栓塞,称之为“肺栓塞”。

肺栓塞可能只造成肺的一小部分缺血,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也可能导致一大片肺脏缺血。如果出现一大片的肺脏缺血,患者可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甚至猝死。严重的肺栓塞死亡率可达70%。

约有1/3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会在5年内发展成血栓后综合症,严重者会导致下肢难愈性静脉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05 血栓形成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一般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等表现,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06 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

深静脉血栓固然可怕,不过如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其发生风险。目前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包括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

A.基本预防

饮食指导—日常要多饮水,孕期每天摄入不少于2100ml的水份,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进食高纤维、低盐低脂饮食,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类食物。

运动训练—宝妈们在孕期可做一些相对平缓的运动,比如散步、瑜伽、有氧操等。按摩双下肢促进血液循环,每天2-3次,每次坚持15分钟,预防血栓的形成。分娩后,鼓励尽早下床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可抬高双下肢15-30度,以促进下肢的血液回流。

踝泵运动—在久坐久卧时要经常做踝泵运动,伸曲小腿和脚踝,防止血栓形成。通过下肢肌肉收缩带动踝关节运动,从而使下肢肌肉起到像泵一样的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和淋巴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活动频率最好每小时练5-10分钟。

孕产妇科学防范,远离深静脉血栓

                                  ③绕环运动,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绕环,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

B.物理预防

防血栓梯度加压弹力袜,适用于产前或产褥期可以自由活动的孕产妇,通过渐进式压力,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使血液回流心脏,预防下肢淤血。

虽然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妊娠期和产褥期更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但是孕妈妈不用过度担心,只要早期预防到位,就能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深静脉血栓孕产妇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