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常见误区大揭秘
在公共卫生领域,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等原因,社会上存在诸多关于疫苗接种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可能影响个人健康,还会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以下将为大家揭示常见误区,帮助树立科学的疫苗接种观念。
误区一:疫苗不安全,副作用太大
许多人担心疫苗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甚至认为其危害超过疾病本身。事实上,疫苗在上市前,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涵盖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以全面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微且短暂的,如注射部位疼痛、红肿、低热等,这些症状一般在1 - 2天内会自行缓解。严重不良反应极为罕见,且一旦出现,相关部门会及时开展调查和处理。
相比之下,疾病感染带来的风险要大得多。以流感为例,感染后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等高危人群,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而接种流感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发生概率。所以,不能因对罕见严重不良反应的担忧,而忽视疫苗带来的巨大健康收益。
误区二:不常出门,没必要接种疫苗
有些人认为自己日常活动范围小,很少与外界接触,就无需接种疫苗。但病原体传播途径多样,即使足不出户,也可能通过家人、快递、空气等途径接触到病毒或细菌。例如,流感病毒可通过飞沫在家庭内传播,家人外出携带病毒回家,就可能传染给未接种疫苗的家庭成员。而且,很多传染病具有潜伏期,感染者在症状出现前就可能具有传染性,不知不觉间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同时,接种疫苗不仅是保护自己,更是履行社会责任。当人群中达到一定的疫苗接种率,形成群体免疫,就能有效阻断病原体传播,保护那些因年龄、健康状况等原因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误区三:小时候接种过,长大后就不用再接种
部分人觉得小时候已完成基础疫苗接种,长大后就无需再关注。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会逐渐下降,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也会降低。例如,破伤风疫苗的保护作用通常只能维持10年左右,若受伤后未及时补种,就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
此外,一些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会随时间变化,新的病原体变异株出现,需要新的疫苗来提供保护。比如,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相应的疫苗也在持续更新和加强接种,以增强对不同变异株的防护效果。所以,不同年龄段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接种必要的疫苗。
误区四:生病了不能接种疫苗
并非所有疾病状态都不能接种疫苗。如果只是轻微的感冒、低热等,且精神状态良好,一般是可以接种疫苗的,通常不会影响疫苗效果,也不会加重病情。但如果处于急性疾病的发作期,如肺炎、严重腹泻等,或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如艾滋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则需要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时机接种。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权衡接种疫苗的利弊,给出专业建议。切不可因自身错误认知,盲目推迟或拒绝接种,错过最佳免疫时机。
误区五:进口疫苗比国产疫苗好
很多人认为进口疫苗在质量和效果上优于国产疫苗。实际上,无论是进口疫苗还是国产疫苗,都必须符合我国的疫苗管理法规和质量标准,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上市。国产疫苗在研发、生产过程中,也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进口疫苗相当。
而且,国产疫苗在针对我国常见疾病防控方面,更贴合国内的疾病谱和人群特点,在供应、价格等方面也具有优势,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便捷、经济的免疫服务。选择疫苗应综合考虑疫苗的适应证、禁忌证、自身需求等因素,而非单纯以产地判断优劣。
正确认识疫苗接种,摒弃这些常见误区,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防护作用,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构筑坚实防线。我们应积极学习疫苗相关知识,主动接种疫苗,共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