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解锁老年糖尿病的“控糖”密码
老年模式

解锁老年糖尿病的“控糖”密码

廖运燕 钦州市钦南区人民医院
2025年10月15日 29页 1332 海报 复制链接

糖尿病是许多老年人需要面对的健康课题。确诊后,如何有效“控糖”——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内,成为保障健康、延缓并发症的关键。需要明确的是,科学控糖并非意味着严格禁食或过度限制生活,而在于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安排适宜的身体活动、遵循规范的药物治疗并进行规律的血糖监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朋友——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年轻老人”(约60-75岁)与更需要关怀照护的“高龄老人”(75岁以上),控糖的策略和目标应有所区别。

一、跨越迷思:控糖不是简单“不吃糖”,更需科学认知

“隐形糖”无处不在: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一个松软的白面馒头,它们被身体快速消化吸收,转化成糖的速度,可能比一小块糖果还快。精米白面、土豆泥,甚至一些打着“健康”旗号的速溶麦片、风味酸奶,都是“升糖大户”。

“好油”与“坏油”要分清:担心血脂,炒菜只敢放几滴油?其实,选择比用量更重要。猪油、牛油、椰子油等饱和脂肪不宜过多。而橄榄油、山茶油、坚果、深海鱼里的“好脂肪”,反而是身体需要的,适量摄入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对控糖有间接益处。

“运动就是受累”?大错特错!散步遛弯、打打太极拳,甚至做做家务,只要让身体活动起来,就能有效帮助肌肉更“敏感”地利用血液中的糖分,降低血糖峰值,效果可能比饿肚子好得多。

“药不能停”?也需灵活调整:有些老人视药物为唯一依靠,即使饮食运动非常规律也不愿复查调整药量。另一些则怕“伤肝肾”,血糖高了也不敢加药或打胰岛素。规律监测、遵医嘱及时调整方案,才是安全有效的关键。

二、精准解锁:不同年龄段的“控糖”重心

“年轻老人”(60-75岁左右):稳中求进,预防并发症

这个阶段的老人,大多身体底子尚可,生活能够自理,控糖目标应更积极一些,重点在于长期稳定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视力下降、肾脏损伤等并发症。

饮食更讲究“质”与“序”:主食大胆“做减法换加法”。每餐自己拳头大小主食,其中至少一半换成糙米、燕麦、藜麦、全麦馒头等粗细搭配,最好做到定时定量,可按照一天三餐1/5、2/5、2/5或各1/3进行分配,进食顺序为汤-蔬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这样做能显著延缓血糖上升。两餐之间若出现头晕、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症状,可立即口服糖水或含糖饮料,但应避免食用巧克力,因为巧克力成分影响升糖速度,相比之下,葡萄糖片、糖果或糖饮料能直接进入血液,快速缓解症状。

运动是“天然降糖药”:运动前需要经运动风险评价及能力评估,推荐糖尿病患者结合有氧运动与抗阻训练如快走、健身舞、韵律操等,每周频率5至7天,最佳时段为每餐餐后1小时进行,每次持续20-30分钟;运动强度以心跳加快(计算公式:170-年龄/分),微微出汗及轻微疲劳感为直观判断标准。运动安全需重点关注:选择防滑场地预防跌倒,警惕运动过程及运动后低血糖风险,随身带食物,佩戴糖尿病医疗信息卡,且尽量在有运动伙伴陪同的情况下进行锻炼。

监测与用药不可松懈:规律使用家用血糖仪监测,并定时进行血糖仪与正规医院校对。

记录结果供医生参考。遵医嘱规律用药是基石,切勿自行增减或停药。每年进行全面的糖尿病并发症筛查至关重要。

“高龄老人”(75岁以上):安全第一,舒适为上

对于高龄或伴有多种慢性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老人,控糖目标必须放宽,尽量不要试图改变老人的饮食习惯,只需在固有饮食习惯上做出适当调整即可。

严防低血糖是重中之重,首要保障安全和生活质量。

饮食重在“足量、易消化、防低糖”:要保证充足营养和能量摄入,防止营养不良导致衰弱。不必过度限制主食,但优选易消化的软烂食物。蛋白质要充足,维护肌肉力量,蔬菜可切细煮软。床边、手边常备快速升糖食品,家属或照护者务必知晓如何识别和应对低血糖。

活动以“安全适度”为原则:避免跌倒风险是前提。能在床边站立、在家人或辅助工具帮助下短距离行走、做做简单的床上或椅子上的肢体活动,都是有益的。量力而行,避免过度疲劳。

血糖目标“宜宽不宜严”:避免低血糖风险远重于追求血糖“达标”。空腹血糖在8-10mmol/L,餐后在8-12mmol/L甚至更高一点,只要没有明显不适,都是可以接受的。简化用药方案,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小的药物(如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谨慎使用强效降糖药或胰岛素,剂量调整需更保守。

总之,老年糖尿病的管理,核心在于找到安全、有效且能保障生活质量的个性化平衡点。无论是精力尚可自行管理的“年轻老人”,还是需要更多支持的“高龄老人”,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落实:按时规范用药、规律监测血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老年糖尿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