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降压之路:科学习惯,让血压“乖乖听话”

降压之路:科学习惯,让血压“乖乖听话”

段小玲 洞口县石柱镇卫生院
2025年07月23日 8页 1545 海报 复制链接

“血压又升高了,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这通常是许多高血压患者频繁提及的疑问。在许多人观念中,控制高血压似乎只需按时服药即可,却往往忽视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日常护理的必要性。实际上,高血压的管理是一场“综合性战役”,药物治疗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科学的生活习惯干预能够使血压控制更为稳定,甚至有可能降低药物的使用量。

饮食调理堪称高血压护理的“基石”。钠摄入过量是引发血压升高的关键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然而我国居民的平均摄入量却远超这一标准。减盐不仅意味着减少食用盐的使用,还需警惕“隐形盐”的存在——酱油、咸菜、腌肉、方便面等加工食品中暗含大量盐分,例如,10毫升酱油的含盐量相当于1.5克。此外,增加钾的摄入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香蕉、菠菜、土豆、猕猴桃等新鲜蔬果均为补充钾元素的优质选择。

“得舒饮食”模式已被证实对降低血压具有显著效果。其核心原则包括:多摄入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禽肉、鱼类和坚果,同时减少红肉和甜食的摄入。在烹饪方法上,建议多采用蒸、煮、炖等健康方式,尽量避免油炸和红烧,以减少过多脂肪的摄入。研究表明,长期坚持这种饮食模式,可使收缩压降低8至14毫米汞柱,其效果相当于一种降压药物。

运动被誉为调节血压的“天然良药”。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够显著提升血管弹性,有效降低血压。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220减去年龄)乘以(60%至70%)的范围内,以微微出汗且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血压尚未得到良好控制(超过160/100毫米汞柱)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

力量训练同样不可或缺,每周进行2~3次的哑铃和弹力带练习,可以有效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新陈代谢。需要注意的是,在运动前后务必测量血压,避免在血压高峰期进行锻炼。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胸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体重管理对于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体重每减轻10公斤,收缩压可降低5-20毫米汞柱。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判断体重是否超标的简便方法,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健康范围是18.5-23.9。对于腰围超标(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的腹型肥胖者,更需积极减重,因为腹部脂肪过多会释放炎症因子,干扰血压调节。

戒烟限酒是控制血压的“必修课”。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吸烟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倍。酒精则是一把 “双刃剑”,少量饮酒可能暂时降低血压,但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血压持续升高,还会降低降压药的疗效。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 克,最好完全戒酒。

情绪管理与血压波动密切相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愤怒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骤升。每天抽出10~15分钟进行深呼吸练习——用鼻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再用嘴缓慢呼气6秒,能有效放松身心。培养兴趣爱好,如养花、书法、听音乐等,也能缓解压力。家人应多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与患者发生激烈争吵。

睡眠质量对血压调节至关重要。长期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导致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凌晨血压骤升,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成年人应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打鼾严重者需排查睡眠呼吸暂停,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治疗,改善睡眠中的缺氧状态。

日常监测血压是了解血压变化的“窗口”。建议家庭自测血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每次测量3遍,间隔1分钟,取后两次的平均值。测量前需安静休息5~10分钟,避免憋尿、吸烟、饮用咖啡。记录血压变化趋势,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缺一不可。将健康习惯融入日常生活——炒菜时少放一勺盐,每天多走2000步,晚上早睡半小时,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长期坚持能使血压更加平稳。记住,控制高血压不仅是为了数字达标,更是为了降低心梗、脑梗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降压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