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家有新生儿,感染护理全方位防护

家有新生儿,感染护理全方位防护

臧凤红 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
2025年07月23日 28页 2528 海报 复制链接

新生儿出生后,从无菌的母体环境进入复杂的外界,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尤其是出生后前6个月),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感染风险远高于成人。做好家庭感染防护,是守护宝宝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本文从环境、接触、喂养等多维度,教你构建全方位的防护网。

先了解:新生儿易感染的3个关键原因

- 免疫功能不完善:宝宝出生时从母体获得的抗体有限,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白细胞杀菌能力弱,皮肤和黏膜屏障(如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较脆弱,病原体容易入侵。

- 接触环境复杂:家人的手、衣物,空气中的飞沫,甚至玩具、奶瓶等物品,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载体。

- 特殊生理结构:新生儿鼻腔狭窄、呼吸道短,一旦感染容易扩散;脐带未脱落前是开放性创口,若护理不当,细菌易从脐部侵入。

全方位防护:从5个细节筑起“防火墙”

1.手卫生:最基础也最关键的防护

宝宝的手、口、鼻是病原体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而家人的手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

- 接触前必洗手:抱宝宝、喂奶、换尿布、洗澡前,务必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至少20秒,按“七步洗手法”操作);若外出归来,需先换衣服、洗手洗脸后再接触宝宝。

- 减少“间接接触”:家人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对着宝宝;手机、遥控器等高频接触物品,需定期用酒精湿巾擦拭消毒。

2.环境清洁:打造“低菌”空间

新生儿所处的环境无需“无菌”,但需保持清洁,减少病原体滋生:

- 房间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避免穿堂风直吹宝宝),通过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细菌、病毒浓度。

- 物品消毒:宝宝的奶瓶、奶嘴每次使用后需彻底清洗,并用沸水煮沸5-10分钟消毒;玩具、安抚奶嘴每天用清水或婴儿专用清洁剂擦拭;床单、被褥每周更换一次,用中性洗衣液清洗后暴晒。

- 控制访客:避免亲友频繁探望,尤其是感冒、发烧、腹泻者必须谢绝接触宝宝;访客接触宝宝前需洗手、戴口罩,不亲吻宝宝的手、脸或嘴。

3.脐部护理:避免“小创口”引发大问题

脐带脱落前(通常1-2周)是感染高发区,护理核心是“保持干燥、清洁”:

- 日常护理:每次换尿布后,检查脐部是否有渗血、渗液或异味。用无菌棉签蘸取75%酒精,从脐根部向周围轻轻擦拭(顺时针或逆时针,一根棉签只擦一次,避免重复使用),每天1-2次,直至脐带脱落、脐部干燥。

- 注意事项:换尿布时避免遮盖脐部(可选择脐部外露的纸尿裤),防止尿液污染;洗澡时尽量避免脐部沾水,若不慎弄湿,需用无菌棉签吸干并消毒;若脐部出现红肿、渗液(黄色或脓性)、异味,或宝宝伴随发烧、哭闹不安,需立即就医。

4. 喂养卫生:从源头减少消化道感染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都需注意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 母乳喂养:妈妈需保持乳头清洁,喂奶前用温水擦拭乳头;若乳头有破损,需及时治疗,避免细菌通过破损处进入乳汁;涨奶时及时排空,防止乳汁淤积引发乳腺炎(妈妈患乳腺炎时,需咨询医生是否暂停亲喂)。

- 配方奶喂养:冲奶前洗手,奶瓶、奶嘴严格消毒;按说明比例冲调奶粉,避免过浓或过稀;冲好的奶需在1小时内喝完,未喝完的奶要丢弃(不可冷藏后再喂);奶粉罐开封后需密封,放在阴凉干燥处,1个月内用完。

5. 症状观察:早发现感染信号

新生儿感染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需警惕以下“危险信号”:

- 全身表现:体温异常(超过37.5℃或低于36℃)、精神差(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微弱或尖直、吃奶量明显减少(比平时少1/3以上)。

- 局部症状:皮肤出现脓疱、红疹;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60次)、鼻翼扇动、嘴唇发绀;腹泻(大便次数突然增多、呈水样或带黏液)、呕吐频繁(非溢奶,呈喷射状)。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需立即就医,切勿自行用药(新生儿肝肾功能弱,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新生儿感染护理防护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