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为什么熬夜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老年模式

为什么熬夜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刘丽 遂宁市中心医院
2023年12月27日 27页 13016 海报 复制链接

熬夜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但其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研究显示,长期熬夜会显著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熬夜会扰乱生物钟,导致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等问题,进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理解熬夜的危害有助于人们重视健康作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为什么熬夜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熬夜对身体的影响机制

人的身体遵循自然的昼夜节律,这种节律不仅影响睡眠,还调控着诸多生理功能,如血压、体温、激素分泌等。熬夜打破了生物钟的正常运行,使身体难以适应长期处于夜间活动的状态,直接导致心血管功能的紊乱。研究发现,熬夜会导致血压调节的波动性增加,使心脏和血管系统在不该活跃的时间承受更多负担,这种情况长此以往便会诱发高血压,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熬夜还会扰乱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的平衡对于维持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白天交感神经处于活跃状态,以促进身体的兴奋性反应;而夜间副交感神经占主导地位,以帮助身体放松和恢复。然而,熬夜使交感神经在夜间持续活跃,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交感神经长期处于过度活跃的状态会令心血管系统难以正常恢复,容易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问题,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二、熬夜与心血管疾病的具体关联

熬夜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已经得到大量研究证实,其影响体现在血压升高、血管弹性下降、炎症反应加剧等多方面,使得长期熬夜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熬夜直接导致了血压的升高和波动性增加。在正常的昼夜节律下,夜间是血压下降的时期,帮助心血管系统得到休息与恢复。然而,当人们熬夜时,生物钟的紊乱使得血压无法在夜间降低,反而保持在较高水平,心脏和血管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增加了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长期来看,这种高血压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的过程。

熬夜还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加重心血管的负担。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在熬夜时分泌增多,使得身体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皮质醇的作用包括提升血压和血糖水平,帮助身体应对“危机”,但如果长期熬夜,皮质醇的过量分泌会使血管壁变得脆弱且容易受损,同时增加血糖波动,进而引发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而这些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熬夜还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使其在血管中更容易聚集,增加血栓的形成风险,进一步提高冠心病和心梗的发生概率。

除了内分泌和代谢变化,熬夜还会加剧体内炎症反应。研究表明,熬夜会导致身体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这些因子能够直接损伤血管,促进动脉斑块的形成。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和中风)的关键病理过程。当血管内的动脉斑块不稳定时,可能会突然破裂,诱发急性心梗或中风事件,对生命造成威胁。

三、预防措施与健康建议

为了减少熬夜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作息时间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避免昼夜节律被打乱。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便是周末和假期,也应避免“报复性”熬夜或睡懒觉,因为这种不规律的作息同样会干扰生物节律,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

此外,提升睡眠质量也能有效缓解熬夜带来的健康风险。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能够帮助身体和心脏放松,减少夜间的血压和心率波动。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手机和电脑,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延缓入睡时间。代替使用电子设备,可以选择阅读或冥想等放松活动,有助于入眠。保持卧室温度适中、光线昏暗、远离噪音等,都有助于进入深度睡眠,从而更好地修复心血管系统。

管理压力是另一个减少熬夜的关键因素。压力往往是导致人们熬夜的主要原因,而压力增加时,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使交感神经长期活跃,影响心血管健康。因此,平时应注意释放压力,比如通过锻炼、冥想或爱好来调节情绪,避免因焦虑或压力而熬夜。规律的运动不仅能释放压力,还能增强心血管功能,帮助控制血压和血糖。每周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跑步或骑行,有助于保持血管弹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熬夜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