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小儿发热,推拿先行:家庭护理指南
老年模式

小儿发热,推拿先行:家庭护理指南

谢茂沅 沅陵县中医医院
2024年07月24日 27页 5678 海报 复制链接

发热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然而不少新手父母,面对宝宝发热往往不知所措。一方面担心依赖药物降温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频繁跑医院急诊令大人小孩身心俱疲。因此,可以使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进行退热处理,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小儿发热的推拿处理。治疗小儿发热的推拿手法主要作用在头、颈、手、背、足五个部位。 

一、头部推拿:

1.开天门

定位: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推24次或3-5分钟。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烦躁不宁、惊惕不安等。

2.推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推至眉梢,一般推50次。

功效:祛风解表,平衡阴阳,开窍醒脑,止头痛。

3.揉太阳

定位:在颞侧的凹陷处。

操作:用两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

功效:祛风散寒,明目。

二、颈部推拿:

1.拿风池

定位: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

操作:以拇、食、中指或单手拿,5-10次。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解毒、通利官窍、疏风清热、发汗解表。

主治:感冒、头痛、颈项强痛。

2.推下天柱骨  

定位:项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温水作介质,医者用食中指腹自后发际正中从上至下直推至大椎穴,微微出痧为度(推3~5分钟)。或局部涂抹橄榄油,以刮痧板自上而下刮拭至大椎穴出痧为度。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止呕、止头痛要穴,对外感、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发热咽痛效果佳。

三、手部推拿:

1.清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以清水为介质,随推随蘸。一般推3~5分钟,约300次,以局部红赤为度,感冒发热的小孩会慢慢开始出汗退热。一天可操作1-3次。体温较高时可双手同时或交替操作。

功效:清热泻火,清心除烦,凉血等。

主治:各种热证,风热感冒、皮肤斑疹。感冒发热要穴,清天河水退热见效快。

2.清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推100~300次。

功效:宣肺清热、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促进痰液排出等。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3.推三关

定位: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推3-5分钟。

功效:补气行气,助气活血,也可温中散寒,发散风寒等。

4.掐揉二扇门

位置: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用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凹陷处,揉3掐1,或用一手的食、中二指分开,置于二扇门揉之。掐揉或揉均为3分钟。

功效:发汗透表,温中散寒等。

主治:高热、神昏、惊风。

5.退六腑

定位:前臂尺侧,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以清水为介,随推随蘸。一般推3~5分钟。

功效:泻热通腑,凉血解毒等。

主治:实热证,高热、积食发热有效果。

四、背部推拿

1.推脊

定位:大椎穴至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向下推脊,用温水作介质,用食、中指腹自上而下做直推法,称为推脊,速度稍快,力度稍重,至皮肤潮红或微出痧即可。

功效:调阴阳,通经络,泻热等。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呕吐、便秘等,用于外感发热辅助泻热。

五、足部推拿:

1.推涌泉

定位:当足屈趾时,足底前凹陷处。

操作:以橄榄油为介,用拇指腹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推搓涌泉,速度稍快,力度稍重,推3~5分钟。

功效:滋阴降火,引火归原,清退虚热等。

主治:阴虚火旺引起的潮热、盗汗、眼干、手足心热;低热不退效果好。

小儿推拿操作要求:

①手法要求:操作时速度稍快,手法稍重,加强刺激,但也要以孩子耐受为度,不能损伤孩子皮肤以及增加孩子不适感。

②介质要求:退热建议选用清水,加大清热的力度。热度不高也可用橄榄油等润肤露。

③频次要求:退热手法单穴操作频次较多,一般推3~5分钟/穴。6岁以上孩子操作时间酌情加长。视发热情况一天可操作1-3遍。

④操作时机:发热早期(低中度热);疾病后期余热未清(低热持续);发热高峰期在口服药物干预时可配合手法辅助退热。

需要注意的是,儿科推拿后大多在1小时左右降温,其后3小时后体温还有可能再上升,这是由疾病本身特点形成的,每隔3—5小时可以再次尝试儿科推拿退热。推拿推荐作为辅助治疗,如患儿体温明显上升,高热难退或发热伴精神差、呕吐、腹泻、抽搐等不适,请尽早到医院就诊。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小儿发热小儿推拿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