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预警:这些信号要警惕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悄悄损伤全身血管和神经,引发眼、肾、足、心脑血管等多器官病变。这些并发症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了解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坚持定期筛查,才能守住健康底线。
一、眼部并发症:视力悄悄“被偷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首要原因,早期症状隐蔽,容易被忽视:
视力波动:看东西时好时坏,尤其夜间或暗处视力下降明显,阅读报纸时文字模糊、重影。这是因为高血糖导致眼内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暂时影响屈光状态。
眼前黑影:眼前出现飘动的小黑点、蜘蛛网或棉絮状阴影,尤其在明亮背景下更明显,这是视网膜微血管出血或渗出的表现。
视野缺损:视野边缘出现遮挡感,像隔着一层纱,严重时会出现中心视野缺失,看东西只能看到部分区域。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视网膜病变往往已进展到中期。而早期病变(如微血管瘤)仅能通过眼底检查发现,此时及时干预可避免失明。
二、肾脏并发症:无声的“肾功能杀手”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到出现水肿、乏力时,肾功能可能已丧失50%以上:
夜尿增多:原本不起夜的人突然每晚起夜2~3次,尿量超过白天,这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的早期信号。
泡沫尿:尿液表面出现细密的泡沫,像啤酒泡沫一样,且长时间不消散,提示尿液中出现蛋白质(蛋白尿)。
乏力贫血:肾功能下降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慌气短。
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期,肾功能会快速恶化,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而早期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肾损伤。
三、神经病变:从“麻木”到“剧痛”的渐进式伤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高达50%,早期以感觉异常为主,容易被误认为“老寒腿”:
肢端麻木:双侧脚趾、足底出现对称性麻木,像踩在棉花上,或有蚂蚁爬行感,夜间更明显。
感觉减退:对疼痛、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比如泡脚时容易被热水烫伤而不自知,冬天手脚冰凉却感觉不到寒冷。
疼痛抽搐:病情进展后,会出现烧灼样疼痛、电击样刺痛,尤其夜间发作,甚至影响睡眠;部分患者会出现腿部肌肉痉挛,夜间突然抽筋。
神经病变若不及时干预,会导致足部溃疡、感染,严重时需要截肢。而早期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发现异常,控制血糖并营养神经可缓解症状。
四、心脑血管并发症:潜藏的 “致命威胁”
糖尿病患者心梗、脑梗风险是常人2-4倍,且症状多不典型: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缓解,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表现;频繁头晕健忘、肢体短暂麻木无力,可能是脑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血压不明升高或体位性低血压,提示自主神经受损。心脑血管并发症是其主要死因,早期做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及时干预可降低致命风险。
五、定期筛查:并发症的“早发现”关键
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筛查比出现症状后再治疗更重要,不同并发症的筛查频率不同:
视网膜病变:确诊糖尿病后,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病程超过5年或已出现视网膜病变者,每半年检查一次。
肾脏病变:每年检测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高血压或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每3-6个月检查一次。
神经病变:每年做一次足部感觉检查(如10g尼龙单丝试验)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有症状者缩短至每3-6个月一次。
心脑血管:每年检查一次血压、血脂、心电图,肥胖或有家族史者加做颈动脉超声和心脏彩超。
六、预防措施:从“控糖”到“综合管理”
预防并发症的核心是长期稳定控制血糖,同时做好综合管理:
严格控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个体化调整),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控制 “三高”:同时管理好血压(<130/80mmHg)、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戒烟限酒,降低血管损伤风险。
定期监测:每天自我监测血糖,定期记录血压、体重,每年全面体检,不凭感觉判断病情。
健康生活: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5g),避免肥胖,保持规律作息。
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漫长,早期信号是身体 “求救信号”,定期筛查是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综合管理是阻断进展的“防护盾”。只要早发现、早干预,糖尿病患者也能拥有高质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