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血常规检验质量,才能让患者更安心
血常规检验结果是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直接关乎患者的健康安全。只有从检验全流程严格把控质量,才能让每一份检验报告都经得起仔细推敲,让患者真正安心。
一、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1、规范患者准备指导:医护人员提前向患者告知检验前注意事项。检查前一天正常饮食,避免大量摄入高脂、高蛋白食物;检查前8-12小时空腹(可适量饮白开水),以防干扰检测结果;检查前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因二者会影响血液成分。特殊人群(如孕妇、糖尿病患者)需调整准备要求,如糖尿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缩短空腹时间。
2、严格标本采集操作:采血人员经专业培训,掌握规范流程。采血选合适血管(通常为肘前静脉),避免在输液侧肢体、血肿部位采血;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含EDTA抗凝剂),采血后轻颠混匀5-8次,避免震荡;标注清晰标本信息,防止混淆。此外,采血环境清洁,工具严格无菌,降低感染风险。
3、把控标本运输与储存:采集后标本2小时内送检验科,避免细胞代谢改变。运输时保持标本直立、避免颠簸,低温保暖、高温冷藏(2-8℃,不超6小时且不可冷冻)。检验科接收时核对信息、检查状态,不合格标本退回并记录原因后重新采集。
二、检验中严守操作规范
1、设备维护与校准:血常规检测仪器(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要定期维护,每日开机前核查性能(含空白计数、携带污染率检测),每周清洁内部管路与传感器,每月校准关键参数(如白细胞等计数)。校准用配套标准品和质控品并记录结果,保证仪器最佳运行。仪器故障需及时维修重校,禁使用未校准或故障仪器检测标本。
2、标准化检测流程:检验人员严格遵循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SOP)。检测前核对标本信息与申请单,检查标本是否符合要求。按仪器规程加载标本并设置正确参数(如区分成人、儿童模式)。异常标本(如白细胞计数>30×10⁹/L或<2×10⁹/L)复查,手工镜检由两名人员独立判断保证结果一致。检测中做好质控,每批次标本检测前、中、后插入质控品(正常、异常各一份),若结果超范围,暂停检测,查找原因(如试剂失效等)解决后重检。
3、试剂与耗材管理:检验试剂(溶血剂等)需符合国标,在有效期内使用,按规定条件(如2-8℃冷藏)储存,避阳光直射与高温变质。更换新批次试剂要进行性能验证(与旧批次比对结果)确保稳定性。耗材(如吸样针等)要符合仪器要求,防止因质量问题致检测误差(如吸样针堵塞)。
4、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最新的血常规检测技术、质量控制方法及仪器维护知识。
三、检验结果的审核与追溯
1、多级结果审核制度:检验结果实行“检验人员自审-组长审核-主任抽查”三级审核。检验人员核对检测数据与原始记录,检查逻辑错误;组长审核异常结果,必要时联系医生或重检;主任定期抽查报告,评估质量。疑难结果邀请临床医生、病理专家会诊确保诊断准确。
2、完善质量记录与追溯:实验室建立完整质量记录体系,涵盖仪器校准、试剂使用等记录,保存至少3年。患者对结果有疑问可追溯检测流程排查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内部质量控制(IQC)和外部质量评价(EQA),内部通过监测质控品结果绘图判断稳定性,外部参与室间质评与其他实验室比对改进。
3、规范报告发放与解读:检验报告包含完整信息,异常项标记便于识别。发放前确认无误,及时送达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耐心为患者解读报告,说明临床意义,避免专业术语,强调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消除患者焦虑。
总之,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检验人员、患者共同参与。从检验前的细致准备,到检验中的规范操作,再到检验后的严格审核,每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让患者在拿到报告时多一份安心,在接受诊疗时多一份保障。